【转载3】从四大徽班时代到解放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景孤血)
从清末转入民国,剧本作家逐渐增多,这和时代进化极有关系。当时改良风气弥漫全国,戏剧界也不例外。更有一些志士,想借戏曲推动社会前进,而在戏剧从业者本身,要求也很迫切,于是新戏倍出。另一原因是: 南风北渐,南方许多名演员(如汪笑侬等)都来到北京,使得新戏运动更加炽烈起来。玉成班(后改诩文社)在民国二年(1913)曾排演《九命奇冤》(也曾由贾润田编剧)。这和《惠兴女士》,都是曾在报上发表的剧本。又在同年由诩文社排出《孽海波澜》,以梅兰芳饰妓女孟素卿。这个剧本,也是贾润田编剧,曾在报上发表过。剧情大致是张傻子开娼寮虐待妓女受到惩罚,和北京开始成立“济良所”等情节(贾还写过《越南亡国惨》、《径阳奇案》等剧本,只见发表,未见演出)。《孽海波澜》初次公演,剧中人物彭翼仲、杨钦三等人都曾请去观看,成为“座上的剧中人”。继《孽海波澜》之后,诩文社还准备排演《春阿氏》,但未实现。民国四年(1915)汪笑侬先生来京,连续演出自己编排的《博浪锥》、《马前泼水》、《献地图》、《哭祖庙》、《刀劈三关》、《马嵬坡》、《党人碑》、《骂阎罗》、《桃花扇》、《孝妇羹》等剧,并且加入过诩文社,有些剧目就是在该社上演的。同时,汪还演出了不一定是他自编的《走尸还魂》、《现身说法》(即《烟鬼叹》)、《洞宾戏牡丹》和《三千三百三十三》等。《三千三百三十三》是当时的时装戏,讽刺一个人买彩票,误得头奖的狂欢丑态。剧中还有机关枪的模型上台。后来剧本曾流传到福建。这剧在北京天乐园演出,时间为民国四年8月22日(旧历七月二十);配角是杨小朵、张文斌、贾洪林、陆杏林;剧目排在倒第三。汪先生还和田雨农、郝寿臣加演《八大锤断臂》(其他汪先生自编的《河伯娶妇》、《瓜种兰因》、《长乐老》、《缕金箱》等则未演出)。同时,南方旦角周蕙芳(小桃红)也来京参加诩文社,演出根据《聊斋志异》编排的《梅女》和《难中烈女》、《看看谁先死》等。其间也演出过《法国血手印》,因而留下贾洪林扮英国律师,用着京剧韵味一字一顿地念“我、从、伦、敦、来”的笑话。其时,为了营业竞赛,许多班社,还从外埠请来不少新剧演员。
同年,王蕙芳来京。在文明园演出《情天血泪》、《血泪碑》等剧(王在上海演过《女侠秋瑾》)。吉祥园则有林肇卿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贞女血》、《妻党同恶报》、《赌徒造化败子回头金不换》、《双珠凤》等剧,一时风气所被,如芙蓉草也演出《红蝴蝶》、《双鸳鸯》、前后本《穷花富叶》。高秋颦演出《祝英台》(林颦卿也演类似剧情,名《双蝴蝶》)。甚至以演旧剧著名的王蕙芳,也在民国四年8月11日的夭和园出演《新茶花》。其中有的新戏编成后,皮黄、梆子都能上演,如《白奶计》,崔灵芝演是梆子,林颦卿演则是皮黄。《百里长城》在梆子属于传统,在皮黄则是新戏,演到过关唱歌时还要加上风琴伴奏。
崔灵芝演出新戏,却远在清末和田际云对峙之时。光绪三十二年 (1906)3月25日他在义顺和班就演出了《桂岭劳人》(实即梁巨川编写的《女子爱国》),内容表现鲁漆室女忧国故事,亦名《混沌洲》。后在民国四年,崔灵芝又演出《余小辫》,是根据当时报上刊载的白话小说编演的。
这一时期,梅兰芳已改入双庆社。继《孽海波澜》之后,也演出了《宦海潮》。这剧是演彭玉麟处理汉阳总兵郭胜恩奸占友妻、害友溺水的故事。当时有很多班社(富连成、维德坤社)都演。梅先生饰余霍氏。后来又演出《邓霞姑》,提纲出于李寿峰、李寿山、李敬山之手,戏词是集体创造。故事系根据报上的白话小说《周廷弼》改编的。后又演出《一缕麻》,是齐如山打的提纲,集体创作。故事根据包天笑写的小说《一缕麻》改编。梅先生饰林纫花。这是民国四年到五年(1915- 1916)的事。在民国七年(1918),梅先生还演过《童女斩蛇》,饰李寄。故事出于《搜神记》和《法苑珠林》,是当时通俗教育研究会的编写本,执笔人篙荃(字彦博,满族,后冠姓林)。这一类新戏,多以旦角为主。而武戏也出现了一些时装故事内容,如《塔子沟》、《鲍超出世》、《李鸿章打昆山》。
这时,北京第一个新式建筑的戏园——第一舞台也建成了。因为条件的促成,就出现了一些神鬼新戏,如《大香山》、《神仙世界》、《伏虎罗汉》等。周信芳在这里演出过一部鬼戏。这剧名就叫《戏》,是演一对冤魂通过一个京剧后台工作者(管水锅的),使用“戏中串戏”的方法取得报仇机会。
由于时尚革新,教育部通俗教育司就成立了一个通俗教育研究会,以司长高步坛(字间仙)兼会长,曾编写出不少剧本,除《童女斩蛇》外,还有《孟母择邻》、《庐州城》等。《孟母择邻》后有女演员郭瑞卿等排演。《庐州城》是根据笔记小说《莹窗异草》改编,但变成了大武打戏,由喜连成科班李连贞、沈富贵等演出。后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曾改名为《烽火媒》,鸣春社科班改名为《吕万春》。同时曾编《混沌洲》的梁巨川(名济)也编出《暗室晴天》、《好逑金鉴》、《妒妇奇观》、《家庭祸水》、《十五贯》等。其中《暗室晴天》为小说《三门街》中桑黛故事,曾交富连成排演。《好逑金鉴》取材“列国”,后来女演员新艳秋演改名《春闺选婿》。《十五贯》虽是根据传奇,却把时代变成清朝,况钟改名周钟,一律清朝服制。这些剧本,除《暗室晴天》外,梁巨川全交给女演员鲜灵芝排演。此外还有天津人尹徵甫,编有《聊斋志异》故事《仇大良》、《珊瑚传》,也交给鲜灵芝排演。而在当时和鲜灵芝竞争的女演员则是刘喜奎,时称“鲜刘大战”。
刘的新剧有《新茶花》(连台的,和王蕙芳所演不同)、《黑籍冤魂》、《一元钱》、《二县令》、《孝女藏儿》、《一念差》、《电术奇谈》、《青梅》、《群莲岛》、《赵五娘》、《五元哭坟》、《醋海波澜》、《幼女显奇才·双头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等。后来鲜、刘辍演,杨韵谱继起组织奎德社,前后陆陆续续达二十多年。杨韵谱本是梆子班的旦角,艺名“还阳草”,曾陪王钟声演剧,后来又和金月梅在一起,民国后,为鲜灵芝排戏。杨韵谱是一个有新思想敢于创造的艺人。他组织了奎德社,以社为主,不拘任何演员,都要来演他的戏。前后主角计有雪艳琴、张蕴馨、高媚兰、秦凤云、李桂云、鲜蕊芳,甚至电影女演员夏佩珍也曾一度加入。配角有小兰芬、碧玉花、金玉奎、王庆奎、鑫小樵、宁小楼等多人。他有通俗教育研究会本,有尹徵甫本,有天津南开学校本,有大官僚李准(别署“斗山山人”)本,有作家韩补厂本(《玉筲缘》、《双鱼佩》、《荆花泪》、《丐侠记》等),也有杨和另外一个叫杨荟芳的合编本;有梆子老本,也有翻自电影故事的剧本。可以说是集新戏之大成,时装为主,剧装为辅。他们的剧本,计有《赖婚》、《复活》、《父归》、《最后之良心》、《少奶奶的扇子》、《一封书》、《掌珠还》、《长葛狱》、《绿窗残泪》、《红泪影》、《贫女泪》、《虚荣误》、《玉尺缘》、《凰求凤》(上列二出俱根据李笠翁十种曲原著改编)、《骊姬》、《呼延庆出世》、《镇国高廷赞》、《空谷兰》、《南皮双烈女》、《巴黎二孤女》、《势利眼》(根据《聊斋志异》中的《胡四娘》改编)、《辛十四娘》、《大男》(均为《聊斋志异》故事)、《湖天幻影》(根据《西湖主》改编)、《江城》(根据《聊斋志异》故事改编,一名《兰闺鹰鹯》、《梁武帝》、《华娥传》、《巧报恩》、《慕艳惊莺》(《西厢记》)、《养子鉴》、《桃花湖》、《渔光曲》、《啼笑姻缘》、《四月里蔷薇处处开》、《新人的家庭》、《越王进西施》、《韩湘子得道》、《沈万三》、《济公活佛》、《刘全进瓜》……这在北京是演出新戏最多的一个坤剧社,基本是以演现实生活为主。
和奎德社组织相近的还有城南游艺园,也是有些“常备新戏”,但不是很严格。主角也换过金少梅、雪艳琴、碧云霞、琴雪芳、孟丽君、金友琴等。所谓常备新戏,是指《狸猫换太子》、《枪毙阎瑞生》、《大香山》等。其间金少梅是金月梅的女儿,金月梅曾和王钟声合作,演过《姊妹易嫁》、《义婚孤女》等。金少梅在城南游艺园,有她自己的新戏《一笑缘》(斗山山人根据《聊斋志异》中的《婴宁》改编)、《醉遣重耳》(斗山山人编剧)、《香妃恨》(据说是南方文士刘豁公编的,李准特为金少梅要来)、《阴谋遭谴》、《雌雄蝶》、《黛玉焚稿》等。碧云霞有《墓中生太子》、《牢狱产子》。琴雪芳有《乌金砖》、《桃谿雪》(清末官僚赵次珊根据黄燮清《倚晴楼四种曲》改编)。雪艳琴有《五龙捧圣》。孟丽君有《华丽缘》(亦名《孟丽君》)、《天雨花》、《对金瓶》、《开天辟地》、《千里送京娘》、《汉光武复国走南阳》。金友琴有《泣春饯红》
等。在这时期,也有好多人都演过《纺棉花》(碧云霞改名《络纬娘》)、《春阿氏》。而欧阳予倩编写的《馒头庵》、《宝蟾送酒》,更为风行一时。此外还有女演员喜彩琴演出《灌园叟晚逢仙女》、《荷花三娘子》、《花姑子》、《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牡丹采药》、《三戏桃山洞》
等。刘玉琴演出《玉虚幻境》(清逸居士编剧)。这些,却都没有德奎社那样长久。倒好像是新剧从这一时期转而趋向“复古”。
在这一时期的前半期中,还有崇雅社女演员梁春楼等排演《凤凰台》、《飞龙传》、《拾万元》等新戏;后半期有姚玉兰等在第一舞台演出《燕王扫北》、《玉兔公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