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高产画家,毕加索
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虽然他一生的四分之三的岁月是在法国度过的,但他却一直保留着西班牙人的气质和传统生活习惯
毕加索是长寿而多产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近2万件油画、版画、素描、雕塑、壁画、拼集式作品和拼贴画。他的画法和风格不断变化,时而采用古典主义手法,时而进行革新,他把历史和个人的经验体现在作品中,并广泛借鉴别国的艺术遗产。毕加索之所以伟大非凡,还在于他对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战争与和平局面所作出的强烈反应。
画画先于说话
毕加索7岁时就被公认为神童。他说过:“我会画画,比我会说话还早,但我不像孩子那样作画。我不用语言,我用绘画来表达一切。”
毕加索14岁时以一天的时间通过了巴塞罗那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16岁时,他又以非凡的天才和快速画法得到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主考们的赏识。不久,一场猩红热使他离开皇家学院,退居乡间疗养。农民的悲惨生活震撼了他,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使他进入绘画创作的“蓝色时期”。
“蓝色时期”和“红玫瑰时期”
18岁时,毕加索首次来到巴黎。他开始研究高更、维拉德等人的作品。这是他深入探索的一年,他临摹名作,极富技巧。
“蓝色时期”始于1901年。1900年8月,他第二次来到巴黎。这一年是世界博览会年,在巴黎聚集了许多外国人士,毕加索时常和他们聚会、讨论和切磋问题,同时用忧郁的色调作画,画出许多憔悴的人物。毕加索的画引起批评家古斯塔夫·科奇奥的兴趣,他和青年诗人马科斯·雅各也从此结下了友谊。展出的画在风格上与作者过去的任何作品都相去甚远,这些画里表现的是一个沉默无声的孤独世界,那里有被社会遗弃的病人、贫民、残废者和老人,蓝色成为绘画的主调。
蓝色代表着灾难与不幸,代表着冻僵的手指、苍白的嘴唇、折磨人的饥饿。毕加索怀着对社会的独立见解,在画里表现了那些被社会的浊浪所吞没、在贫病交加中挣扎的人。在他多主题的画中充满了感伤的同情。“蓝色时期”的代表作有《人生》《喝艾酒者》《拥抱》和《两姐妹》等
关于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形成,他对朋友们说过:“艺术产生于忧郁”。当时,他自己也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有时,甚至以焚烧自己的画稿来取暖。1898年,毕加索在巴塞罗那停留时,就经常与当时作为最先进的文艺思潮中心的“四猫咖啡馆”的一些现代派文人聚会。在那里的知识分子强调独立和自由的精神,经常接触到英、德、法、意等国的时代思潮。
在“蓝色时期”中,毕加索不断研究中世纪的艺术遗产,人们把这段时期称为他的艺术生涯中的纯西班牙时期。在马德里,他和守旧派大师路易·德·莫拉勒斯相逢,使他得益非浅。与此同时,他也受到法国艺术的影响。
在“蓝色时期”中,毕加索还通过表现儿童来表达他向往未来的感情。画中出现了孩子,内在的光明就驱散了画布上的失望与消沉。“蓝色时期”是毕加索追求艺术真谛的一个历史时期。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定居下来,住在圣心教堂下面一所名叫“浮动洗衣船”的破旧公寓里。在那里,他结束了他的“蓝色时期”,柔和的粉红色很快成为他画布上的主要颜色。
“红玫瑰时期又称“马戏团时期”,毕加索的画进入一个流浪艺人和马戏演员的世界。此时的毕加索具有新的伦理观念,他带着轻松的希冀心情展现未来,结交了许多杰出的朋友,在蒙马尔特的山脚下,艺术家、作家、诗人、工人和演员们一同在贫困中工作着。正是沙尔曼和阿波利纳尔点燃了毕加索对马戏的热情。
艺术家和诗人们十分喜爱这个具有自由精神的团体。他们患难与共,被一种深沉的爱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共同分享着欢乐与不幸。他忠实地画那些富于创造精神的马戏家,画他们的日常生活。新的画面和情趣分外协调毕加索表现了他早期作品中人性本善这样一个主题,其代表作有《站在球上的少女》、《演员在休息》、《小丑的家》以及《江湖卖艺人》等。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功,他不仅有了许多显赫的朋友,还开始引起有艺术眼光的画商和收藏家们的注意。
从为斯坦小姐画像到立体主义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许多富有的美国人,其中包括孔纳家的两姐妹。她们不仅高价购进年轻画家的作品,而且获准在毕加索的字纸篓里搜寻他丢弃的画稿。后来有些画竟然成为无价之宝,其中几幅关于孩子题材的作品成为美国巴尔的摩博物馆的珍藏品。
画商安博瓦斯·沃朗德向毕加索订购了一批待展的重要油画。他在安道尔的一个充满百合花的小溪谷里苦苦地思索他的前进方向,他被一种激情所吸引,要以一个先驱者的姿态去探索如何用稳健而大胆的笔触找到绘画的新的表现形式。
促使他解决技巧问题的是西班牙古伊比利亚铜雕和非洲黑人的艺术。他在巴黎参观特罗长德罗宫时,非洲面具所体现的内在精神给了他一种新的启示,使他的创作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非洲黑人艺术是合乎理性的,黑人艺术所寻求的是体现思想和主张,而不是外在的表现,正是这一点使毕加索找到导致立体主义的那种丰富而连贯的艺术灵感,他成功地把西方绘画中采用的平而透视法同非洲雕塑中的立体感结合起来。黑人艺术中大胆的失真和畸变,使毕加索在接受外来思想时,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改造。
1907年,《阿维尼翁少女们》一画诞生了。这幅画以它的创作日期、画面大小和慑人心魄的魅力赢得传奇般的声誉。画中人物的自然形态被破坏,然后根据一种斜角结构重新安排,把人物、静物和披衣一丘丘地嵌在一起,形成一幅半抽象的图案,打乱了自然主义写真画法的全部法则。对毕加索来说,表现就是一切。他丢弃风雅,使画中人的脸部变成脸的符号或象征。毕加索通过《阿维尼翁少女们》一画打破了传统画法,形成一个概括“现代”的形象。
这幅名作是毕加索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是向立体主义过渡的试验战场,它体现了过去和未来的争夺。左边的三个人物代表了他满载盛誉的过去,右边的两个人物代表着立体主义,显示了他为创作人的形象所经历的纠缠不清的烦恼。
此后,多变的毕加索和善于创新的乔治·勃拉克相逢,立即成为亲密的朋友,以至有时他们的作品令人无从分辨,他们共同合作建立和发展了立体主义。同时,塞尚、亨利·卢梭、瑟拉等人和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都对立体主义起了培育作用。毕加索的画面形式从此趋向于静物的单纯化和几何形体化。毕加索前期的立体主义叫“分析立体主义”,重在画面结构的表现;后期的立体主义叫“综合的立体主义”,放弃了对体积的分析和肢解,着意于用单纯的色彩和简练的造型。这个期间的代表作有《女人的头像》、《拿曼陀林的少女》、《坐着的浴者》、《法兰西万岁》和《三个音乐家》等。
《格尔尼卡》与《和平鸽》
1937年春,西班牙内战进入高潮,支持佛朗哥的纳粹德国空军炸毁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城毁人亡,数以千计的无辜居民沦为战争的牺牲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此时却以全力为祖国西班牙奋斗。他筹集捐款、卖掉自己珍藏的作品。他愤怒地拿起画笔,《佛朗哥的幻梦和谎言》之后,用四年时间画出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对法西斯侵略战争作出道义上的谴责。为了创作这幅名画,他先后画了100幅底稿,其中有20多幅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
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毕加索闭门创作,傲慢而宁静地生活着,分担了人民大众的饥寒和贫困。他始终没有向纳粹和维希政权低头,他以无限的精力从事绘画和雕刻,画了许多幅妇女坐像,同时埋头于石版画的创作。
1944年9月,巴黎解放。《人道报》宣布毕加索参加了法国共产党。美国和英国的记者相继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报道他在沦陷时期完成的工作。当大家欣赏他的作品时,毕加索指出画上注明的日期的含义,这些日期表示了巴黎争夺战的进程。
1949年,毕加索应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要求,将一幅画着鸽子的石版画送给大会,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和平鸽》毕加索在创作了《生活的欢乐》后不久,晴朗的天空又充满了战争的乌云。
1951年,他创作了《朝鲜大屠杀》,这是又一幅对侵略战争的纪念碑式的历史画卷。五十年代末,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宫娥》最为光彩夺目。
晚年的毕加索不是在静谧中生活的,他的工作室始终不是一个象牙塔,而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他的充满地中海特有的光和色的作品,他的热衷于《画家与模特儿》这一题材的多幅创作,他的对人的面部进行的永无体止的反复研究,他的大量版画的问世和他作为一个政治性人物的频繁活动,构成了画家整个艺术生涯的复杂内容。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不幸与世长辞,静静地安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