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21

先生挽

几副卿谋泪,悬河决溜时。百身难命赎,一老不天遗。竹垞宏通学,桐江瘦淡诗。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

【笺说】

此诗为陈衍挽诗。陈衍,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戊戌变法时,提倡维新,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任教,后寓居苏州,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陈衍学识渊博,是清同光体诗人和诗论家,著作有《石遗室诗集》与《石遗室诗话》等。

陈衍1937年8月逝世于福州。钱先生在其所著《石语》中说,“二十六年夏,得许大千(钱先生清华同学)信,则丈以疝气卒矣。唏嘘倘怳,为诗以哭”。“为诗以哭”,即此《石遗先生挽诗》。此时,钱先生已结束在牛津的求学,夫妇离开牛津,经伦敦由多佛渡海到加莱登陆,改乘火车抵巴黎,居于巴黎近郊,在巴黎大学学习。因此,此挽诗或当作于巴黎学习期间。

第一首诗,主要是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几副卿谋泪,悬河决溜时。

首联写自己为石遗之死而生的痛悼之情。上句说,得有几副汤卿谋似的眼泪。

这句的理解,在于弄清“卿谋泪”一词。钱先生对此有自注:“先生《续诗话》评余二十岁时诗,以汤卿谋、黄仲则为戒。汤卿谋《湘中草》卷六《闲余笔话》云:'人生不可不储三副痛泪。’”这里说的“评余二十岁诗”,见于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无锡钱子基博,学贯四部,著述等身。肆力古文词,……惟未见其为诗。哲嗣默存(锺书)年方弱冠,精英文,诗文尤斐然可观,家学自有其渊源也。性强记,喜读余诗;尝寄以近作,遂得报章云:(下略钱诗摘句)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故愿其多读少作也。”

钱先生自注和陈衍此段话中的“汤卿谋”,是明汤传楹,字卿谋。此人所作《闲余笔话》云:“人生不可不储三副痛泪:一副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一副哭文章不遇识者,一副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三副方属英雄血泪,真事业,真性情,俱在此中。” 所以这里的“卿谋泪”,就是哀挽人生的痛泪,是真性情的宣泄。陈衍这段话中的“黄仲则”,则是乾隆时著名诗人黄景仁,字仲则,著有《两当轩集》,其人心魂凄怆,其诗如哀猿叫月,独雁啼霜。

下句写道,泪如瀑布下泻,河水决堤。

“悬河决溜”,形容哭悼时泪下滂沱的样子。“悬河”,倾泻而下的瀑布。“决溜”,冲决堤岸的水流;溜,同流。此句,钱先生亦有自注:“先生甚赏放翁祭朱子文'倾长河注东海之泪’云云,余按此说本《世说》顾长康自道哭桓公语,一作'悬河决溜。’”按陆游原句为:“某有损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飨。”陆游所祭的朱子,即朱熹。钱先生认为,“倾长河注东海之泪”此句,出于《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拜桓宣武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首联表达自己听闻石遗先生去世,悲伤痛哭的心情。

百身难命赎,一老不天遗。

颔联二句写石遗一生的价值。上句说,一百个人的生命,也难以赎回你一个人的生命。

“百身”,一百个人的身体与生命;语出《诗经·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命赎”,即“赎命”,赎取生命;清陈曾寿《哭巽女二首》:“千辛赎命回,十载一线活。”

下句写道,老天没有留下这一老人的生命。

此句,出于《诗经·十月之交》:“不慭(愿)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亦有:“孔丘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

“不天遗”,天不留命;宋郭印《宋元绘挽词》:“皇天不慭遗,山梁遽摧折。”

此处斥责“不天遗”,正是指斥老天无眼,反衬自己对石遗先生的痛挽之情。

竹垞宏通学,桐江瘦淡诗。

颈联对石遗的学术与诗文进行定位。上句是说,石遗先生具有朱彝尊那样渊博的学问。

“竹垞”,朱彝尊之号。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寻入直南书房。曾参与修《明史》,是清初著名诗人,有《曝书亭集》。

“宏通学”,学问渊博,识见通达。钱先生此句有自注:“先生尝语余其生平似竹垞者若干事,集中有诗言之;论清初学人亦最推朱。盖其博综略类。'垞’即'宅’字,古读入声。翁叔平《瓶庐诗稿》卷四《重九前一日用壁间韵》:'通识岂无朱竹垞,微言况有顾亭林。’自注道此。”陈衍在《题竹垞图五言五十八韵》诗中称:“胜清数学人,终首朱锡鬯。经史既淹通,诗文复跌宕。”这即是钱先生所说的“集中有诗言之”之诗。

下句说,石遗先生写有和方回一样痩淡的诗。

钱锺书在这句后自注:“先生诗学诗格皆近方虚谷。时人不知有《桐江集》,徒以其撰诗话,遂拟之随园耳。”(随园,清诗人袁枚,号随园老人,有《随园诗话》。)

“桐江”,指宋末方回。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元代文学家,力主江西诗派,今存《桐江集》。陈衍自己在《石遗室诗话》卷八论孙师郑曾谈及方回,称赏方回的《秋晚杂书》十首云:“虚谷生平,详周密《癸辛杂志》者,不值一钱。然诗功甚深,所著《瀛奎律髓》,虽专论近体诗,浅见寡闻者不能道也。此数首诗宗旨,取朴去艳,于赵宋一代诗学,辨别甚真,盖虚谷本西江派,故阳秋若此,非后世随声附和,妄思依傍李杜门户者比,不可以人而废言也。”可见陈衍虽不直方回为人,对方回的诗则是肯定的。因此,钱锺书有此“诗学诗格皆近方虚谷”之语,也是有据的。

“瘦淡”,指一种硬朗清淡的诗风。方回的诗风,钱先生总结为“痩淡”,并认为陈衍的诗风与方回相类。钱先生曾在《论诗友诗绝句》中称陈的诗为“瘦硬通神”,在《谈艺录(补订本)》五八则中说“瘦透皱者,以气骨胜,诗得阳刚之美者也。”钱先生论人亦主“瘦”,称“瘦”则不“俗”。钱先生之父钱基博在《陈石遗先生八十寿序》中称陈诗“词笔奇矫,于孙樵、王安石为近,瘦硬通神,盖学昌黎而亦得起一体。”其评与这里的“瘦淡”有相近似处。

但是,钱先生在自注中,批评时人把陈衍比为随园袁枚,而主张拟为方回,并认为时人不知有方回的《桐江集》。这些论断,颇引起一些议论。

引起议论的一个方面是是,将陈衍之诗比为方回。

刘梦芙指出,实则汪辟疆早就将陈衍比为方回。汪辟疆《评方回<桐江续集>》云:“余尝谓近人侯官陈衍平生著述颇近桐江,方氏喜言义理,陈氏喜谈考据,而所造皆不深。方氏文推韩欧,陈氏文法桐城,实则仅有外表,而皆未能造微。方氏主'一祖三宗’之说,陈氏唱'三元’、'同光’之论,颇为人所信从,实则两家自为之诗皆未能与其说相副。方氏晚年极推陶公,陈氏晚年极推香山、诚斋,浅人或以为高诣,实则生硬野滑,去之甚远。方氏守严州,倡死封疆之说,而首先迎降;陈氏则倡国府不用郑孝胥遂有沈阳事变之谬论,而其徒黄浚、梁鸿志则为出卖民族之罪人。至方氏晚节不修细行为周密所举发者,陈氏亦颇类之。”(见刘梦芙《<石语>评笺》)不过汪辟疆将陈衍比为方回,为贬;钱先生在此拟为方回则为褒。

窃所不解的是,钱先生在《谈艺录》中甚为不屑方虚谷的诗学与学问,见《谈艺录(补订本)》二三则,有谓“兴到乱道”,“方虚谷进退失据,可笑处甚多”,“依附程门,不耻谄佞”,“居然语不昧心,绝无仅有者”,“方虚谷欲身兼诗人与道学家,东食西宿,进退狼狈。遂尤贻笑矣”,“虚谷秽德彰闻,依托道学,其去《金莲记》中贾儒者几希”,但又言“虚谷论诗,颇有眼力”。所以,刘梦芙说,“倘石遗九泉有知,当痛斥锺书小子之谬恭胜于侮矣。”

钱锺书还在《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二册194-95评方回诗:“其六十前诗不可得见,然六十后遽败坏至此,则早年拟议临摹之未有真得,可知而已。卷二十七《赠叶宗贵一山》自负近诗'颇通大道合自燃,拙朴有馀巧不足’,吾睹其拙而滑矣,未睹其朴也,与随园、石遗晚岁诗殊相近。其斤斤说诗,修身不检,亦略似。惟袁、陈不讲道学(陈诗话续编欲改夏吷厂赠诗'程门’为'苏门’,谓'余不讲道学’),虚谷则居然朱子忠臣,斯其异耳。”这就涉及到对陈衍的“恶”评了。

引起议论的第二个方面,钱先生反对时人将陈衍拟为随园。

其实在四年前,钱先生本人也曾把陈衍拟为随园,见于《论诗友绝句》,所谓“其雨及时风肆好,匹园广大接随园”也。毕务芳引《谈艺录(补订本)》五九则中的钱先生评论:“子才非目无智珠,不识好丑者,特乞食作书,声气应求,利名扇荡,取舍标准,自不能高。重以念旧情深,爱才心切,欲发幽光,遂及哇响,讥其道广固可,称其心慈亦无不可。”之后说:“此乃'及时雨’也。……'及时雨’三字,正面说,就是'广大教化主’;负面说,就是选诗过滥。”毕务芳接着指出,钱先生的这个观点,和收在《槐聚诗存》中的这首诗的观点,显然有所不同,不再同意把陈衍与袁枚相比(《<石语>:钱锺书与陈衍》,载《钱锺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第三,如何全面评价陈衍的诗。

其实,除了这里对陈衍的正面评价外(写悼诗,岂能载人短处?),钱锺书对陈衍也有一定的负面评论。《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一册624页评论陈衍诗:

音节哑而不亮,尖而不圆,五古短篇、七绝多佳作,七律高调偶好,槎枒尤佳,似茶山、香山踢则率颓矣。七古复初体皆佳,散原、海藏所不能为,有书卷、有议论、有聪明,惜格调不高,七绝实渔洋体,学诚斋者不佳,不支空架是其特长。

同书第五册305页又云:

石遗诗佳处,不过《江湖小集》、《桐江续集》,欲为清峭,则成率滑,欲为博奥,则成杂碎,调哑骨滑,七古尤不成语,有作意者语皆不妥。即如此首(按指《萧闲堂诗三百韵》),欲为排比铺张,哀感顽艳,而属对不工,使事不贴,支离竭蹶。

所以引录这些,以便全面了解钱锺书对陈衍的评价。

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

此尾联二句说,又因为珍惜风雅之人的消歇,不只是因为我私人的交往之情而悲痛。

上句的“重”,又;“重因”,就是又因。如宋苏辙《次韵王适上元夜二首》:“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其中的“重因”,都是又因的意思。

“风雅惜”,指为风雅的发扬可惜;“风雅”,原义指《诗经》中的风诗与雅诗,后代则以之指诗歌;孟浩然《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

下句的“匪特”,不只是,不仅是;梅尧臣《寄题时上人碧云堂》:“还会古人心,古人匪特赋。”

“吾私”,我个人的私谊;此处指钱先生与陈衍的私谊,亦是悼逝中常用语,如宋张栻《故太子詹事王公挽诗二首》:“西风吹泪眼,夫岂哭吾私。”

这里简述一下陈钱一老一少的交往,可以深入了解钱先生的“痛吾私”。

钱先生与陈衍的第一次交往,大约在1931年。钱先生在《七缀集》中说:“不是一九三一、就是一九三二年,我在陈衍先生的苏州胭脂巷住宅里和他长谈。”1931年,钱先生在清华求学,可能是假期回无锡,去拜访陈衍的吧。

1932年春,陈衍与钱锺书有了第一次书信往来。钱锺书在《石语》中说:“余二十一年春在北平得丈赐书,问病并示《人日思家怀人诗》,亦敬答一首。”此诗录入《石语》而未入《槐聚诗存》。同年春,钱锺书又说:“二十一年春,丈点定拙诗,宠之以序。”

1933年,陈衍与钱锺书在春节又有一次“谈宴甚欢”的长谈,因此谈而有《石语》之作。钱锺书在《石语》开首即交代写作由来:“犹忆二十一年阴历除夕(即1月25日),丈招予度岁,谈宴甚欢,退记所言,多足与黄曾樾《谈艺录》相发。”此后,陈衍曾赠钱锺书诗三首。

钱锺书第二次到陈衍家中度岁,是1934年除夕(2月3日)。《石语》中说:“二十三年阴历除夕招余与中行同到苏州度岁也。”是年的5月10日是夏历四月初八,俗谓浴佛日,也是陈衍八十岁生辰。钱锺书在《石语》中记曰:“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日,石遗丈八十生辰,置酒苏州胭脂桥寓庐。余登堂拜寿。席散告别,丈怃然月:'子将西渡,余亦南归,残年远道,恐此生无复见矣。’余以金石之坚,松柏之寿,善颂善祷。丈亦意解。是年冬,余在牛津,丈寄诗来,有'青眼高歌久,於君愿已奢’等语,余复书谢。以后音讯遂疏。”

在此后的诗文中,钱锺书还常常不时提及陈衍,可说是对老人有挥之不去的情感。

八闽耆旧传,近世故殊伦。蚝荔间三绝,严高后一人。坏梁逢丧乱,撼树出交亲。未敢门墙列,酬知祇怆神。

【笺说】

第二首,主要是评论其在八闽文坛中的地位,兼及钱先生自己对陈衍的尊敬。

八闽耆旧传,近世故殊伦。

首联二句总评福建人才,在近世中尤为特出。上句说,福建有德高望重的老辈人的传承。

“八闽”,福建在元代分为八路,在明代改成八府,故称八闽。

“耆旧”,有名望的故旧老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下句说,在近代就特别突出。

“殊伦”,指出类拔萃;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八闽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古代,举其要者,如宋代柳永、蔡京、宋慈、朱熹、李纲等。在近代,福建的更是人才辈出,如林则徐、沈葆桢、梁章钜、陈宝琛、严复、林纾等,包括陈衍在内。所以,钱先生认为,福建人才在近代尤为突出。

蚝荔间三绝,严高后一人。

颔联二句,是对陈衍的评价,一句评其诗,一句评其诗话。上句说陈衍的诗,可与福建的蚝贝、荔枝并称,为三绝之一。

此句钱先生有自注,更能使我们了解此句含义:“王弇州《赠闽人佘翔宗汉诗》云:'十八娘红生荔枝,蚝居舌嫩比西施,更教何处夸三绝,为有佘郎七字诗。’先生集中七绝尤胜五古。”王弇州,王世贞,字符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自称弇州山人,是明嘉靖间著名文学家,他称荔枝、蚝贝和佘翔宗七绝为福建三绝。钱先生仿王弇州之说,认为陈衍的七绝可称福建三绝之一。

“蚝荔”,即蚝贝(海鲜美食)和荔枝。即王世贞诗中所称“十八娘红生荔枝,蚝居舌嫩比西施”。

“间”,意谓“处于……之间”,此指陈衍的七绝处于蚝、荔之间,可并称三绝。

下句说,陈衍的《石遗室诗话》在福建是严羽、高棅后的第一人。

钱先生对此句亦有自注:“宋严仪卿之《诗话》、明高廷礼之《品汇》,皆闽贤挹扬风雅、改易耳目者。先生影响差仿佛之。”钱先生认为,陈衍是近代诗坛影响最大的同光体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严高”,是两人;其中“严”,是宋代的严羽,字仪卿,著有《沧浪诗话》;“高”,是明代的高棅,又名廷礼,字彦恢,著有《唐诗品汇》。二人都是福建人。

坏梁逢丧乱,撼树出交亲。

上句说,陈衍逝世正逢国家丧乱。

“坏梁”,栋梁毁坏;指陈衍逝世;此语出《礼记·檀工》:“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丧乱”,则指日寇侵华;钱先生在《石语》中说,陈衍逝世,“中日战事寻起”。

下句说,在他人攻击陈衍的时候,钱钟书出来和陈衍交往。

“撼树”,即“蚍蜉撼树”;语出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处用以指世人攻击和非议陈衍。

“交亲”,谓相互亲近,友好交往;《荀子·不苟》:“交亲而不比。”此指钱先生与陈衍的交往。(关于二人的交往,请参见上一首“非特痛吾私”句的笺说。)

这里需要稍微介绍一些人对陈衍的批评,以加深对“撼树”的认识。如有人认为,“石遗诗非极工,而论诗却有可听,自负甚至。”有的人批评陈衍所编《近代诗钞》所选不当,但却不顾陈衍本来的收录时限,加以责。最恶毒的是郑孝胥,二人之交始善后恶,陈衍死时,郑作《石遗卒于福州》二诗,其一有言:“狂且之狂能几时,历诋名教姑自欺。奄然媚世靡不为,使我不忍与言语。”其二更进行人身攻击:“老如待决囚,死期固必至。……石遗独大言,阎罗方我畏。入川且登华,八十又加二。诸郎虽蚤逝,晚子还几辈。……平生喜说诗,扬抑穷一世。所言或甚隽,所作苦不逮。乃知诗有骨,惟俗为难避。牧斋才非弱,无解骨之秽。”钱先生在陈衍晚年颇有世议之时,而与之交往,如患难之交,非如今人之傍名人也。

未敢门墙列,酬知祇怆神。

尾联说,自己不敢称门弟子,心神凄怆,只是报答知遇之情。

“门墙”,师门。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酬知”,就是报答相知或知遇的意思;司空图《修史亭三首》:“乌纱巾上是青天,检束酬知四十年。”陈衍对钱先生有知遇之恩。

“怆神”,内心悲凉,凄怆;陆游《忆昔》:“此身露电那堪说,也复灯前默怆神。”

(0)

相关推荐

  • 钱锺书智慧“小干货”(十八)钱锺书赏析惠崇《春江晓景》

    (感谢"大余朗读者"馨语新月) 钱锺书赏析惠崇<春江晓景> (一) 今天我们来重温苏轼的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我们再来看看钱锺书是如何评这首小诗的. 原 ...

  • 十二花田 ‖ 贮雨楼主人 ‖ 略谈钱锺书的早年诗风

    作者:曾舒明,生于一九九零年,自号贮雨楼主人.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人.龙岩市诗词学会会员.耽吟十年,笔耕不多,有<贮雨楼诗稿>一卷. <贮雨楼笔记> "香能引绪烟飘篆, ...

  • 王培军:读宋史札记一则

    "偷诗贼" 钱仲联<梦苕盦诗话>第一百八十一条云:"顷见金丈松岑所主编之<文艺捃华>中,载有吴江范烟桥(镛)所撰之<诗坛点将录>,仅三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3

    当步出夏门行 天上何所有,为君试一陈.云深难觅处,河浅亦迷津.鸡犬仙同举,真灵位久沦.广寒居不易,都愿降红尘. [笺说] 1934年先生北行至北平,即今之北京,回沪后,大约友人询问旧京情事,钱先生感慨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4

    薄暮车出大西路 点缀秋光野景妍,侵寻暝色莽无边.犹看矮屋衔残照,渐送疏林没晚烟.眺远浑疑天拍地,追欢端欲日如年.义山此意吾能会,不适驱车亦惘然. [笺说] 此诗作于钱锺书先生在光华大学任教时的1934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5

    大雾 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积气入浑天未剖,垂云作海陆全沉.日高微辨楼台影,人静遥闻鸡犬音.病眼更无花恣赏,待飞六出付行吟. [笺说] 这是一首咏雾的诗,肯定有一定的寓意.诗写于1934年,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6

    沪西村居闻晓角 造哀一角出荒墟,幽咽穿云作卷舒.潜气经时闻隐隐,飘风底处散徐徐.乍惊梦断胶难续,渐引愁来剪莫除.充耳筝琶容洗听,鸡声不恶校何如. [笺说] 1934年,钱锺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书,大学即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8

    伦敦晤文武二弟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笺说] 1933年开始的首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按规定是不允许在校生应考的,要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9

    牛津公园感秋 一 弥望萧萧木落稀,等闲零乱掠人衣.此心浪说沾泥似,更逐风前败叶飞. [笺说] 钱锺书在英国留学,就学于牛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的是文学士学位.夫妇二人租住在校外,是一间较大的房间,既是卧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0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0 新岁感怀适闻故都寇氛 海国新年雾雨凄,茫茫愁绝失端倪.直须今昨分生死,自有悲欢异笑啼.无恙别来春似旧,其亡归去梦都迷.萦青积翠西山道,与汝何时得共携? [笺说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1

    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笺说] 钱先生夫妇到牛津,一开始靠吃房东的伙食.英国的饮食习惯不合钱锺书的胃口,杨绛就改租了另一套住屋,在牛津大学公园对面. ...

  •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12

    此心 伤春伤别昔曾经,木石吴儿渐忏情.七孔塞茅且浑沌,三星钩月欠分明.闻吹夜笛魂犹警,看动风幡意自平.漫说此中难测地,好凭心画验心声. [笺说] 1936年,在英国的钱锺书写了两首有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