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母亲的教子之道
1930年的袁隆平和母亲、哥哥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女性扮演的更多的角色就是相夫教子,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伟大的,因为她培养了一位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无双国士。那么,袁隆平和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先生家世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城南郊坡上的青竹畈,袁隆平先祖从明朝开始世代在此躬耕陇亩,繁衍生息。
后来在太平军起义的战乱中,因偶然的机会,曾祖父袁繁义和其他三位弟兄们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那是押运饷银的清兵遭遇太平军的追杀而舍弃的银钱。几兄弟从此弃农经商,家道也由此兴旺起来。到清光绪己丑年间(1889),四兄弟离开了青竹畈,去到德安县城发展。由于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到了袁隆平的曾祖父袁繁义时,特别重视后代的教育培养,子孙们也不负众望,个个成才成器。
祖父叫做袁盛鉴,是清代一位举人,后毕业于江西地方自治研究所。他在民国时期曾任德安县知事存记(县政府秘书长)、被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县长等职。
父亲袁兴烈出生于1905年,任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平铁路局当高级职员,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抗战爆发后,袁兴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次和商人朋友共同捐献了五百多把大刀给冯玉祥的部队,他还帮助抗日部队运送军械、给养。后来,因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为孙连仲将军的一名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父亲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回到曾生活了八年的重庆,当了一名寓公。
袁隆平(左)和母亲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苏镇江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在在江苏镇江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和文化艺术教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并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喜欢尼采的文字和激情。她说,尼采的所有文字都被激情的火烧得通红,烧得灼灼逼人。在尼采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语言的泡沫。华静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期间,认识了袁兴烈并结为伉俪。
1930年9月7日(庚午年农历七月初九),袁隆平在协和医院呱呱落地,接生员是林巧稚大夫。1930年是马年,袁隆平属马。
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的父亲按照袁氏家族“字辈”的排列,确定自己的儿子们的辈分为“隆”字辈,加上这个儿子出生地为“北平”,便给儿子取名为“袁隆平”。袁隆平兄弟五人,五人按年龄大小排列:隆津、隆平、隆赣、隆德、隆湘,因为袁隆平排行第二,家里就取小名为“二毛”。
调皮孩子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在祖父母的眼中,袁隆平这匹“小马驹”不是那么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拙。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穿的小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被火烧了一个窟窿。此外,他还好动,经常制造麻烦,屡次被长辈惩罚。
三岁时,他看见祖母抽水烟,那“咕噜咕噜”冒水泡的声音令他十分好奇。他趁祖母不注意,也拿着水烟壶吸了起来,结果辛辣的烟水灌进嗓子,呛得他咳嗽不已,难受之时,他把水烟筒扔在地上,水烟筒顿时七零八落,被祖母发现后用烟杆敲了脑袋。
一日,他发现家里床底下有一个小坛子,内装有荞麦粉。这时候,他刚好有点饿了,于是想把坛子拿出来挖一几勺吃。结果,坛子被他打翻了,荞麦粉如雪花般腾飞起来,他的小脸、小身段,均变成白色的了,成为一个小雪人,他又被大人打了一顿。
一次,他发现木匠常常把铁钉含在嘴里,觉得很新奇,便也学着在嘴里衔一枚铁钉,在地上学孙悟空翻筋斗,没想到铁钉被他误吞入肚中,为了救治他,家里忙成一团。
小时候,小袁隆平像这样闯祸的事情不胜枚举,经常被大人教训。
母爱深沉
后排为从左到右袁隆平、袁隆津,前排为从左到右袁隆湘、袁隆德
有道是:调皮的孩子聪明。随着三位弟弟的诞生,家里的孩子需要照顾。母亲决定辞掉工作,把平生所学和积累的教育经验,全部施之于孩子们身上。她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地开发孩子们的智商。她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只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样,袁隆平兄弟在家人的关照下,尤其是在母亲的培育下健康成长。
每天,华静把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教他们说英语,用童话故事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寓德育于其中。
有一次,华静给袁隆平讲故事:“从前,有一只胖胖的狐狸,一天,它正在觅食,忽然听见院里一群鸡在唧唧喳喳地叫着,馋得胖狐狸直流口水。于是,它便四处寻找起来。终于,它发现了一个小洞,从洞口望去,一只只母鸡又肥又胖。可是洞口太小了,胖狐狸那肥胖的身躯没有办法进去,为了吃到鸡,胖狐狸便绝食了五天,饿瘦后从那个小洞钻了过去,并贪婪地吃光了小院里所有的鸡,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的大肚皮无法钻出那个小洞。无奈之下,它只好又绝食五天,再次瘦回去。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的那只狐狸。”当时的袁隆平只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当长大成人以后,他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善良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教育她的儿子,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母亲还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听懂了母亲的话,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所以,他自童年时代起便开始对土地有着一种神圣的敬意。
袁隆平是家中最爱动脑筋提问的一个。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英语,为未来进行科研和走向国际舞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从母亲那里,他知道了神农氏,让他从小就树立了研究农学的远大理想;从母亲那里,他初步了解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行动哲学”,务实成为他科研的行动准则。
袁隆平说:“我家兄弟姊妹六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把我们送进学校读书。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
重视英语
1953年,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被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华静毕业于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她对小袁隆平进行的英语启蒙对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在重庆时,华静把少年袁隆平送入重庆博学中学,该中学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重庆市郊南岸黄角垭背风铺。校舍十分简陋,除一栋学生宿舍属半砖瓦半土墙结构外,其余房屋都是用竹片敷上黄泥建成的。但这里是一处风景美丽的山林,四季鸟语花香。博中的姊妹学校懿训女中也建在这里,彼此毗邻,袁隆平经常听到随风送来女中唱诗班优雅的歌声,很令人神往。虽是教会学校,学校里的宗教活动并不多,信教与否,完全自觉自愿。
博学中学的校长胡儒珍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家。他不仅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很严,而且要求品德、学习、文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经常开展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活动。袁隆平在这些方面的受益也不浅,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尤其游泳一直是我的强项,晚年的他还非常爱好音乐和游泳活动。
重视英语教学,是教会学校的特点之一。不但英语由外国人教,物理、化学也是外国老师用英文讲课。其他课程不及格可以补考,但英语不及格就得留级,因此,学校学英语的风气特别浓厚,老师也很讲究教学方法。在那种几乎全是英文的环境中学英语,袁隆平当时达到了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的程度。
袁隆平现在之所以能在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主要是母亲和母校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感恩之情
袁隆平大学毕业前留影
英语帮了袁隆平的大忙……
上大学时,袁隆平的成绩并不拔尖。在西南大学校史馆中保留了他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他良好的成绩则是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达到90分以上的只有英文93分。
1962年当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沃森、克里克因为DNA双螺旋模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立即前往北京农科院向专家求教,并阅读英文文献,因而水稻育种新的研究思路悄然出现在这个少有束缚的头脑中。袁隆平院士用“拴死在一棵树上”这样朴实、形象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范式陷阱”的存在:“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有拴死在一棵树上。”
1979年4月,在位于菲律宾的拉斯巴诺斯(Los Banos)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由二十多个国家两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袁老应邀在会上宣读论文。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国际性会议,他早就用英文写好题目为《中国杂交水稻》的论文。按照会议安排,每组有两名专家发言,一人宣读论文,一人即席答辩。
袁隆平的论文由国际水稻所理事林世成研究员宣读,他自己即席答辩。袁隆平以准确流利的英语回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震动全场。大家在公认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同时,称赞袁隆平的英语也是一流水平!
在“2012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袁隆平也用英文发表了演讲,向来宾介绍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及成果。那次,他在专业上的观点和精湛的英语水准同样征服了中外来宾。
袁隆平忆母亲:没有母亲的教育,无法想像……
2015年,袁隆平写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