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习惯,缓解了我工作中90%的焦虑
刚刚工作的那会,进入现在的工作单位,有好几年,几乎都是处于焦虑状态。
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再说那个时候,自己好奇心也是十足十足的,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最后的结果就是,好多事情都办不好。
评估现在的工作状态,应该还是可以轻松应对,既在一线管理班级、进行教学,又承担着学校一定的行政事务,个人专业成长上,常年公开课、讲座、分享、论文、课题不断。也有一点时间陪伴女儿。自己的兴趣上,还可以看书、写东西。
不说是全程高能,也算是轻松自如吧。
怎么做到。
对于我来说,似乎就是一点,把在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事情,提前很大的量,先完成了。之所以是很大的量,主要因为,即使面对临时事件,也可以做到手脚不慌乱。
比如,需要我讲座,对方要求是在月底进行。
我一旦接到任务,是立马去着手搭建框架,然后收集素材,制作ppt,几天内几乎可以把一个讲座的模型给整出来。雏形完成之后,我就把这个事情放在一遍了。
但是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会不断遇到新的灵感去补充文稿,到开始讲座之前,我自己再会过一遍,这一次是把之前产生的灵感整合起来。
出试卷也是,一接到任务,基本就是当天开干的,先把双向细目表梳理出来,细目表出来,出试卷就水到渠成了。周一接到任务,周三已经好了。周日上交之前,对于一些细节还可以逐步完善。
所以一定的提前,是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去调整。如果总是在截止之前,才开始着手,那个时候自己想法又很多,看看时间有来不及,人就一下子焦虑起来。
要去上公开课,更是如此了,不早点动手,最后急死。
下面是我的工作流,不管面对何种任务,我基本就是这么走的:
1.接到任务,立马拆解任务。
把任务的框架搭建起来。初步把事情的流程也制定出来。
一旦开始拆解,其实事情的一半就解决了。拆解的过程,其实是在暗示自己思考问题如何解决。
2.超前动手,找到突破口。
按照拆解的流程走,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第一步未必是自己擅长的。这个时候,把流程中自己最为擅长的先给做了。
每一步的难易程度,肯定是不均匀分布的。
3.提前放置,留足灵感时间。
事情基本做好了,肯定还有一些地方自己想不明白了,那么就别折磨自己了,放一放,离开那个让你纠结的场景。
这个时候思考的锚已经进入你的潜意识了,可能干着其他的事情,但是大脑仍然是在思考这个事情,静静等待灵感就行。
反正一句话,马上去做,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