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路过蒲地,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阻止孔子继续前进。公良孺自己带了五辆车跟随孔子,他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叹气道:“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又在宋国遭到桓魋伐树之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与其见到老师再次遭难,我宁愿搏斗而死。”公良孺于是拔剑召集众人,跟蒲人打起来,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们就结盟,放你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这才放孔子和其弟子们从东门出去。
孔子到了卫国,弟子子贡问先生:“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儒家学问从来都是活泼泼的,大原则上依仁义行,初心正,具体的事上又是时时都能变通的,从没有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类的迂腐主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类的糟粕那都是后世腐儒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
正如《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就直接点明君子也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他们大原则,初心上是好的,遇事处事过程中本就是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权变的,不拘泥,不执着。
正如孔子之前也讲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说:“君子守正道,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小信。”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