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中的生物转化
虽然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合成化学仍旧是各个领域的瓶颈。不对称合成策略,绿色化学等领域的发展给传统的合成化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生物技术在化学中的使用方兴未艾,并有望攻克传统合成化学的难关。
图片:ATP合成酶 Yeast V-ATPase state 2
过去的科学家对酶促反应有很多偏见,诸如“酶对于环境很敏感,容易失活”“酶非常昂贵”“酶只对他们的天然底物有活性”,事实上,酶在合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 酶是环境友好的
大多数酶都是环境友好的,不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残留,与目前前沿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而且酶促反应很多都在水相中进行,而有机反应则常常在有机相反应。
· 酶的反应条件温和
与化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同,酶促反应大多数都能够在室温或温和条件下进行,不需要使用危险的高压反应釜,也不需要高温加热,因而在工业上也有推广的经济价值。
· 一般情况下一种酶可以兼容其他的酶
很多化学反应条件差异很大,而在酶促反应中兼容性就好得多,能够进行多酶催化以及一锅法合成。
· 酶的功能不仅仅限制于他们的天然功能
在实验室可以开发该酶的新功能,底物也不局限于天然的底物。
· 酶能够催化很多常见的化学反应
图片:Molecular Docking
酶在化学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选择性,其化学选择性是异常优异的,一般情况下官能团兼容性很好。其最大的应用在于立体选择性,由于天然的氨基酸都是有手性的,因而酶促反应往往具有手性。很显然,在大多数天然产物以及药物中,手性中心的调控都是合成的亮点之一。
图片:著名的例子——沙利度胺
酶促反应也有一些缺点,包括:
· 天然的酶一般只能合成一对对映异构体中的一个
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一般天然的氨基酸都是L构型的,因此催化不对称中心也只有一种,合成其差向异构体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
· 酶的操作窗口期很小,意味着很高的操作难度
· 酶在水中活性最高,而很多有机物在水中不溶解
虽然很多天然底物都是溶于水的,但仍然有一些目标合成需要有机相,这意味着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 很多酶需要辅酶才能正常工作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辅酶无疑加大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并且很多辅酶有调控功能,因而也需要控制浓度。
· 酶的催化效率有时受底物的浓度抑制
过高的底物浓度会抑制酶活性,而这意味着更稀的溶液以及更小的合成通量。在这种情况下要小心控制底物,最好分批加入。
图片:单组分酶促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常见的催化体系可以分为两种,分离的酶(Isolated Enzymes)以及完整的细胞(Whole Cell Systems)。
锁钥模型 Lock & Key Mechanism
1894年,Fischer提出了第一个酶促反应的模型,即酶与其底物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一个锁与钥匙的关系,但是这个模型不能解释为什么酶不仅能够催化天然底物,还能够催化很多人工合成的底物。
诱导契合模型 Induced-Fit Mechanism
Koshland在1960s 提出了诱导契合模型,与锁钥模型不同,诱导契合模型中酶是柔性的,可以理解为酶像是一个手套,能够以不同的构象适应结构相近的底物。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