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II《乾堂藏古玺印封泥辑存》之封泥篇
购买请长按二维码
《乾堂藏古玺印封泥辑存》之封泥篇
封泥,又叫作『泥封』,古代文书囊笥多用绳捆扎,在绳子打结处加胶泥团封,泥上再加盖印章,以防文书等在传递时泄密私拆,备检核。加盖封泥的物品使得他人无法不留痕迹地随意拆开,从而起到对封护对象的保护、保密和凭信作用。一如古人所言:『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周易》中有言:『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此中不管是国家机要还是个人,都非常重视保密。在以竹简木牍为书写载体的时代,封泥就是玺印封护物品后的遗存。
关于封泥的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前贤已有深刻见解,罗振玉在《郑厂所藏泥封》序中将古封泥的价值概括有三:『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可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刻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罗福颐将封泥证史的价值概括为『校郡县名之殊异』『补官制之缺佚』『辨记载之漏略』『正史志之违异』『明沿袭之讹字』五项。
封泥之称最早见《后汉书·百官志》。其载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古代文献中关于使用封泥的记载甚多,如《周礼·地官·司徒》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周礼·秋官·职金》载:『辨其物之媺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即指压印封泥之举。)《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这里的『涂』即指封泥的泥块。
现所知最早出土的封泥坑窖是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在四川发现的,当地农民从中拾得一批封泥,后来被刘喜海和龚自珍等金石学者重视,就此拉开了近代封泥研究的序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附近出土了一批封泥,王献唐先生认为是西汉齐国官署处理官方文书的历史遗存。山川呈瑞,地不爱宝,近数十年来,封泥有较大量的发现,如西安相家巷、灵宝函谷关、驻马店平舆、夏县禹王城、西安未央宫少府遗址等地,均有较大数量的封泥遗存,即孙慰祖先生所言之『封泥群现象』。这些地属于原生遗址,同时伴存大量残砖瓦砾等建筑材料,距离古代官署办公遗址较近。如灵宝弘农郡西汉封泥出土地即在汉代函谷关遗址内,在距离现存函谷关遗址仅数步的窑洞下,该处为汉代灰坑,应是函谷关官署将废弃的封泥和简牍文书统一焚毁埋弃的地点。
汉代的官文书信收发有着严谨完备的制度,官署设置有专门负责收发启封文书的小吏。文书归档后有固定存放地点,如上至汉廷的石渠阁、丞相府、兰台、御史大夫府等,下至诸侯国、郡县皆设有文书档案库。启封后的封泥虽已完成使命失去效用,但出于军事安全、保密、防止伪造等因素考虑,便不会随意丢弃或掩埋,也应被置于指定的存放地点。又因官书简牍数量多且沉重,出于运输保密等因素,其销毁、焚烧处理的地点理应在文书档案库附近,不会远在他处。废弃的封泥灰坑发现于官署办公地点附近已是司空见惯,如一九八七年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少府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未央宫第四号建筑,在此建筑的半地穴式仓储建筑F7 和南通道西侧的F10 中发现了大量封泥,出土了『汤官饮监章』『掌厩大夫章』等。考古学者认为封泥出土地应为整座建筑的『门房』,此『门房』即废弃封泥指定的存放点。
又如临淄刘家寨封泥遗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考古专家在此处勘测,探明此处周围有多处夯土建筑遗址,后根据该地所出封泥职官类别及时代的分析,进一步判断封泥出土地为西汉齐国王宫、行政机构、库府、作坊等故址所在。此前(二〇一九年)传出于西安未央宫遗址的一坑封泥,听闻是因一场雨的冲刷,使封泥露出地表,被附近村民陆续捡寻流于市肆,具体位置不可得知,或为西汉未央宫某个处理文书档案的中央机构。此封泥群所出品种亦多,所见内容有诸侯王封泥,郡太守、列侯封泥,王国群卿封泥,私印等。
▲ 西汉未央宫封泥涵盖地理位置图
新见西汉未央宫封泥类别
诸侯国王:长沙王玺
郡太守:五原太守、定襄太守、右北太守
列侯:桃侯之印、阏氏侯印、驺丘侯印
都尉:东郡都尉、潦西都尉
私印封泥:臣平、臣福、臣骑、臣庆、妾纁
▲臣骑
▲妾纁
一、诸侯王封泥
『长沙王玺』
西汉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与秦不同的则是,在推行『郡县制』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则包含王国与侯国,这两种并行制度又称『郡国制』。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各郡之上,随之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初,有燕、赵、楚、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高祖依次剪灭异姓诸王,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同时规定非功不得封侯。其封同姓子弟为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九王。他们君国子民,自置官属。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通典·职官典》:『汉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蔡邕云:『汉制:皇子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周末诸侯或称王,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加之,总名诸侯王。』汉惠帝元年(前一九五年),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时,诸如郎中令、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并颁布《左官律》,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
『长沙王玺』封泥略残,前谱未録,泥背唯见一横形封缄绳纹,过火呈黑色半陶质,左上角残损严重,然不难识读其内容,印面尺寸约二点二厘米,文字精美谨严,与『皇后之玺』风格如出一辙。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用印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规定天子用印独称『玺』,又独以玉,臣民只称『印』。汉代基本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诸侯王、后亦用『玺』。
▲长沙王璽
师古引《汉旧仪》称:『诸侯王黄金玺,橐佗钮,文曰玺,谓刻云某王之玺。』《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金玺』即纯金所制的印章,『盭绶』是指緑色的绶带,乃汉代诸侯王印之配饰。《汉书·匈奴传》:『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如淳曰:『盭音戾。盭,緑也,以緑为质。』晋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县,似艾,可染緑,因以为绶名也。』师古曰:『晋说是也。玺之言信也。古者印玺通名,今则尊卑有别。』
以此推断『长沙王玺』封泥应由金印钤盖而出。
▼未央宫封泥群所见诸侯王封泥
鲁王之玺 :上限前一五五年,下限九年
楚王之玺 :上限前二〇一年,下限九年
梁王之玺 :上限前二〇二年,下限三年
济北王玺 :上限前一七八年,下限前八六年
广川王玺 :上限前一五五年,下限前五〇年
长沙王即汉代诸侯国长沙国的国君。长沙国,西汉时期湖南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诸侯封国,自公元前二〇二年建立至公元七年废除,共存在二〇九年。承袭秦代长沙郡和黔中郡辖境,将秦长沙郡治所『湘县』作为国都,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由衡山王改封为第一任长沙王。据《汉书· 地理志》载:『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属荆州。户四万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县十三。』西汉长沙国先后经十二代历十三位王统治。其中吴氏长沙国历经五代五王,刘氏长沙国历经七代八王。
王玺封泥存世珍罕,孙慰祖先生曾题跋二〇一九年未央宫封泥群出土的『长沙王玺』封泥拓本曰:『「长沙王玺」,西汉王玺封泥存世所见仅三,「河间王玺」归上海博物馆、「菑川王玺」流入东国,此泥新出,不耐拓,得此者可宝也。』此封泥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群封泥破土而出之前,封泥级别最高者莫过于『皇帝信玺』,其泥印面尺寸二点六厘米见方,厚约一点四厘米,着録于《封泥考略》《古封泥集成》《秦封泥集》等。
此乃陈介祺旧藏、后归金颂清,再流入日本,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其次即西汉『河间王玺』与『菑川王玺』。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吴荣光在《筠清馆金石》著録了六枚封泥(其中一枚自藏,五枚为龚自珍所藏),虽然当时其不识封泥的性质,认为是『汉世印范子,以泥杂胶为之』,但在书序中则记载了最初发现封泥的情况:『道光二年,蜀人掘山药得一窖,凡百余枚,估人赍至京师,大半坏裂,诸城刘燕庭、仁和龚定庵各就估人得数枚,山西阎贴轩藏数枚,余不知落何处。』这即是有关封泥发现的最早记録。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至二〇一九年未央宫封泥群发现的一百九十七年间,仅见两枚诸侯王玺封泥,此封泥群所出的诸侯王玺封泥数量则数倍于前,这是一个界定此封泥群重大意义的重要论点,且在封泥发现史上是前所未有之例。
▲长沙博物馆藏《长沙王璽》《长沙王印》金印
二〇〇八年底,长沙河西谷山盗墓案发生后,公安机关追回的文物中含有『长沙王玺』『长沙王印』金印两枚。据盗墓者交代,这两枚金印均出自河西谷山墓区风篷岭汉墓。『长沙王玺』金印龟钮,边长二点二厘米、高二点一厘米;『长沙王印』金印龟钮,边长一点六五厘米、高一点六五厘米。两印制作工艺和印文风格都与以往所见西汉风格的印章有别,与『长沙王玺』封泥相较,尤为不同。
二、郡太守封泥
《汉书· 地理志》载:『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汉书· 地理志》所载郡、国、县、侯国版籍大体上为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的情况。因《汉书》成书时距西汉不足百年,且东汉大体继承了西汉的行政区划,这一史料基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完整可靠的行政区划。史书所载共一百零三个郡、国,除京畿地区之七郡以外,分属十三个刺史部。
太守为一郡之首,是最高行政长官,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佐官有丞、尉(都尉),属官有诸曹掾史、门亭长、主记室史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又载:『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䘵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据史书所载可推想『五原太守』『定襄太守』两枚郡守封泥应为银印所钤。
『五原太守』
五原郡,《汉书· 地理志》载:『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稒阳。莽曰「获降」,属并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县十六。』郡治在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朔方太守』封泥此坑亦有出现。
『定襄太守』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县一十二。郡治在成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古城)。西汉初乃匈奴争战之地,武帝元朔元年(前一二六年),遣大将卫青多复出定襄,至陇西击胡。
▲定襄太守
《汉书· 地理志》载:『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于天文别属燕。』《汉书·酷吏传》载:『义纵,河东人也……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者亦二百余人。纵壹切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不寒而栗的成语便出自此定襄太守义纵。
三、列侯封泥
列侯,西汉初所封功臣。汉高祖八年(前一九九年),天下平定,始论功定封。至十二年(前一九五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列侯。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西汉的爵位共分二十级,从第一至二十级的次序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彻侯就是西汉最高级的侯位,封爵对象主要为高级将领。
列侯居国,要接受郡守、郡尉的监督,以县封之,侯国隶属于郡或王国,爵位世袭,无子则国除。汉初,列侯直接掌握封国的行政权力。景帝时,侯国国相由朝廷任命,与县令同,侯只保留向每户征收三百钱的权利。列侯还包括王子侯(王之孙亦得封侯,谓承乡侯閟以下是也)、外戚恩泽侯(指军功之外,以外戚重臣等身份,或因祖荫、宠幸而恃恩泽获封列侯者)。
据统计,《汉书》三种侯表中的列侯(其中先被废除,后又复封者亦不复算)有:功臣侯二百八十位,王子侯三百八十一位,外戚恩泽侯八十七位,共七百四十八位。
《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由此可推断,诸多列侯之封泥亦由金印所钤。一九九四年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的『宛朐侯执』与国家博物馆所藏『石洛侯印』二者皆金印,尤其后者与此坑所出之列侯封泥风格颇类。
▲ 徐州博物馆藏西汉《宛朐侯埶》金印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 石洛侯印》金印
乾堂所见列侯封泥
张梁侯印(陈留郡):上限前一二七年,下限前九〇年
汾阳侯印(太原郡):上限前一八九年,下限前六二年
临原侯印(琅邪郡):上限前一二七年,下限八年
『桃侯之印』
前谱未録,泥残,印面内容依稀可辨,泥过火呈黑色半陶质,泥背可见清晰木纹,有两道横向绳纹。据史书记载,西汉被封为『桃侯』的是高祖十二年(前一九五年)分封于滑州胙城县东四十里(今河北衡水冀县、深州间)的刘襄(即项襄),项襄在楚汉战争中有功于汉,西汉建立后被赐姓刘,并受封桃侯。事见《史记·项羽本纪》:『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以大谒者击布,侯,千户。为淮阴守。项氏亲也,赐姓。』『桃侯』共传四世,元朔二年(前一二七年)第四世刘自为嗣,至元鼎五年( 前一一二年) 坐酎金免,桃侯国除。
▲桃侯之印
『阏氏侯印』
前谱未録,印面较为完整,泥面可见如同夹砂般的石头颗粒,过火呈灰色半陶质,背后有一道绳纹。封泥造型上薄下厚,印文上部泥边有缺失。
▲阏氏侯印
冯解敢,原代国太尉,以代王陈余部下入汉军,因平定代地之特别功劳,汉高祖八年( 前一九九年) 六月受封阏氏侯,置阏氏侯国,食邑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八年六月壬子,节侯冯解敢元年。』阏氏侯国国都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十五公里。阏氏侯国传五世,第五世冯平于武帝元鼎五年( 前一一二年) 坐酎金,阏氏国除。
『驺丘侯印』
驺丘侯,王子侯,《汉书· 王子侯表》载:『城阳共王子,(汉武帝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六年薨。元狩四年,原侯报德嗣。侯毋害嗣,本始二年,坐使人杀兄弃市。』即驺丘侯国的上限在前一二五年,下限在前七二年,三世历五十三年,分别为刘宽、刘报德、刘毋害。
▲驺丘侯印
此泥较为完整,形体硕大,印文谨严,线条浑厚饱满。『丘』字因钤盖原因稍有走样变形。封泥正面过火略显灰黑色,背面则保留着原始土色。此泥背面未见木纹,唯有两道入泥不深的绳纹痕迹,封泥中间有数个绳孔,应是数道麻绳贯穿其中所致。
四、郡尉封泥
《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都尉专管本郡军事戍防,其治所别立,置官署,在郡中与太守并重。都尉协助太守典掌军事,维护治安,统率、训练本郡军队,职权颇重。自置府,有丞、主簿、诸曹掾史等属吏,有时代理太守职务。新莽时期郡尉曾改名太尉。
『东郡都尉』
东郡,秦置,属兖州。《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县二十二,莽曰治亭。《史记·魏世家》载:『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秦在西,故此称东。辖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之间。秦、汉东郡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城西南。
▲东郡都尉
东郡都尉主掌东郡军事。此泥文字较完整,泥面上半部因薄致残损,经火呈灰黑半陶质。印章抑压甚深,泥背与泥中有数道麻绳封缄痕迹,印文规范精准,为西汉典型的官印风格。
『潦西都尉』
辽西最早出现于战国燕时,泛指辽河或辽泽以西之地。《汉书·匈奴传》曰:『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西汉时期,改『潦西』为『辽西』,具体何时所改难以考证,此封泥仍作『潦』。
▲潦西都尉
《汉书· 地理志》载:『辽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属幽州。户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县十四。』秦汉治所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
潦西都尉即辽西郡之都尉。此泥过火呈褐色,左下角略呈灰黑色,四字保留较为完整,泥上部因体薄有剥落,泥背后可见清晰的绳槽和经火后炭化的绳子,绳子状态清晰可见,触即成灰。这种生坑遗存是研究西汉封泥的珍贵补充资料。
五、私印封泥
此群封泥所出最大量者即印文为『臣某』的私印,偶见少量『妾某』。印文尺寸在二点二厘米左右。『臣』指百官群卿,亦指官吏对统治者的自称,时常被男性作为自谦的称谓。《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臣』字后一般只缀名字,姓省,在秦汉时期的印章中较为常见。汉时多见于穿带印上,一侧为臣某,一侧为姓名。『妾』亦是古代女子自谦的称谓,意与『臣』同。
这些私印无论是尺寸还是印文都比官印封泥大出不少,与官印封泥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此群私印封泥所独有的明显特征。封泥仅见人名而无姓氏,很难确定泥主。西汉有着森严的符玺制度,印章规制明确,可想这些私印封泥絶非普通人所用。『臣福』『臣喜』『臣成』等有不少重复者,细究可知不是同一印所出。同印所出印文雷同者甚少,此谱録『臣癸』为一例。
▲臣癸
六、独特造型与钤盖手法
此群封泥造型独特,往日不曾见,形制亦不同于西安卢家口新莽封泥。无论官私皆是上薄下厚,上半部有的薄至数毫米,下部分厚度大多近二厘米,一些封泥也因上部过薄而破败。未见封泥上下或四周有使用封泥槽之迹象,且其形态自然随形,大多可见因揉捏而留下的清晰指纹,背面有竖向木纹,应是置于木匣或木板之上钤压所致。
为在运输途中保护封泥印文不受压损,西汉中期用于公文书信的封泥匣子已颇具成熟,但这些封泥明显看不到使用封泥匣子的迹象,且它们涵盖的地理位置甚广,呈现出来的造型接近,不像是各个郡国钤压好再送至未央宫。结合出土地来看,这群封泥应为西汉中央某个重要机构封缄特殊物品所用。
笔者猜测,这独特的造型应该是钤压时因受封物体的倾斜所致,也就是前高后低。细究较为完整的封泥,明显能看出封泥字口上深下浅,封泥受力点和印章入泥角度明显在上。通过对比,也可见到大多封泥印章上框清晰可见,个别上半部因受力使泥产生向上的延展,下框多有不完整,这均是封泥钤压时因受封物体的固定角度才产生此种特殊效果。在水平状态下钤压封泥不会呈现此种现象。
七、推想
通过上述对诸封泥使用者上限和下限的推测,可以大致推算出这些封泥主人能重叠在一起的时间,即上限出现最晚是前一二五年的驺丘侯国,下限时间最早是前一一二年因坐酎金除国的桃侯国与阏氏侯国,那么这些封泥主同时出现的时间则为此中十三年,也就是元朔四年(前一二五年)至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属于西汉中期。本谱所録『长沙王玺』则应为武帝中期第二代刘氏长沙王刘庸之物。
此群封泥形制硕大,大者边长四厘米多,除了少量新蔡战国封泥体型有逾此者,秦汉封泥无论官私还未见有越之。此群封泥私印尺寸皆大于诸侯王、列侯、群卿用印,不排除是这些官印者的私人印鉴。
通过观察封泥印文风格和线条效果,可见官印一类封泥线条扁平、略有圆浑之意,章法结体匀称谨严,与传世的西汉官印相证。私印封泥风格则略显率意,与整饬的官印封泥大相径庭。众多私印封泥线条呈圆滚状,立体感很强,饱满劲挺,且线条宽度也宽于官印,大多私印的凿刻风格也很相近。从篆刻角度来看,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有无可能这是出自同一批印匠之手?
终究是什么原因使诸侯群卿物品万方来朝般的至未央宫呢?想必定是武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国事或活动。从前面推断的时间节点来查阅史册,元鼎五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酎金夺爵。《汉书·武帝纪》载:『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死。乐通侯栾大坐诬罔要斩。』《汉仪注》:『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臣瓒曰:『至酎饮酒,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可知这一年因坐酎金被削去侯爵者达一百零六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这些封泥会不会是用于献酎金所用呢?
我们按照前面所推断封泥的大概时间,据《汉书· 诸侯王表》《汉书·王子侯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等,检索元朔四年(前一二五年)至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此十三年间在位的诸侯王与列侯,人名与此谱所録未央宫封泥群私印封泥相契合的有二十八人,即:广川王刘齐、毕梁侯刘婴、山原侯刘国、繁安侯刘忠、挟厘侯刘霸、蔺侯刘罢军、谷阳侯冯偃、封斯侯刘胡伤、安阳侯刘乐、前侯刘信、宜春侯刘成、容陵侯刘福、杏山侯刘成、广戚侯刘始、薪馆侯刘未央、薪处侯刘嘉、周望侯刘当时、叶平侯刘喜、高平侯刘喜、海常侯刘福、歊安侯刘延年、曲成侯刘万岁、校靖侯刘云、拘侯刘贤、平皋侯刘胜、棘乐侯刘庆、安国侯王定、临辕侯戚贤、阏氏侯冯平。且记载后十九位列侯皆坐酎金免、国除。
虽然这些人名为西汉常见,很可能是重名或是异姓重名,尚不能完全肯定与这群私印封泥相符合,但从情理、时间、级别、出土地相结合推论,可能性很大,絶非偶然之巧合。
八、结语
这批西汉武帝中期的未央宫遗址封泥群,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这批封泥数据虽非科学考古发掘,导致了一些重要信息的丢失,但相较以往所出封泥,其年代和关系也大致明朗,且皆为前所未见之新品。过往也不曾出现过如此之多的诸侯王、列侯等高级别的封泥。这是研究西汉封域沿革、王国官制、地理史料、封泥形制等极其珍贵的资料。
这批封泥独特的形式也为篆刻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清代金石学家陈介褀曾言:『汉印少朱文,近来出封泥之多……真是为朱文之矩镬,松雪不足道也。』秦汉时期印章多为白文,可供篆刻学者参照的朱文甚少,封泥无疑为此提供了珍贵的补充。数百年来,『印宗秦汉』四字被篆刻作者奉为治印箴言,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汉印朱蜕并不是当时印章的表现形式,古时不钤朱,封泥才是当时的直观效果,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秦汉印章,一定要将朱蜕与封泥结合起来,才可以思接千载,直面先贤。
本书所载仅是此封泥群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杨广泰先生的鼓励下整理于此,也权当抛砖之举,望能给印学界提供微乎其微的贡献。静待未央宫所出的封泥将来能全部汇集起来,那将是多么令人期待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