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到春节,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买年画。从年画中,品读春节的年味儿、民俗味及文化内涵。它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要过年了,不管怎么说,过年是有肉,写了几付对联贴在门上,这就是过年。可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看看家徒四壁的空墙,爸爸说还少了点年画。

说起年画,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年时家里的饰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年画。那时的年画都是些才子佳人和古装仕女什么的,还有一些古代战将骑马打仗的,什么《杨家将》、《鲤鱼跳龙门》、《穆桂英点将》、《八仙过海》,还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猛虎下山》以及文化大革命以后,英雄人物、战天斗地、工农业生产等等。年画那么好,父亲开心的笑了,他那紧锁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年三十晚上,全家吃着靠肥肉剩下的油梭子包的酸菜馅饺子,看着满墙的年画其乐融融。年初一,来拜年的亲友街坊邻居,无不对我家的年画啧啧称赞。在那个物质生活艰难、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年画儿无疑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给全家人带来了无比欢乐、喜悦和情趣。

据史料记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杀戮太多,一次他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常有鬼魂向他索命,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时间长了,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果然鬼魂皆不敢入,这种画像称为“门神”。也是年画的起源,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最早的年画一般为木版印制,所以又叫木版年画。后来才有了胶版印制的年画。

在中国民间,提起年画产地,一般都是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陕西的凤翔等。可是东北的年画多数都是出自吉林的白城子地区,东北的年画,被称为关东年画。北方的年画和南方的年画不同,南方多是《年年有余》、《福娃戏鱼》《柳毅传书》或才子佳人等传统的传说或剧目等,而东北的年画多是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什么《东北三大怪》、《满族风情》等等。

年画也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如今,互联网铺天盖地,人民的生活进入信息时代,年画也逐渐的退出了市场,再也难见到当年那种人们痴情地争相选购年画的热闹场景了。然而我依然像童年那样,偏爱那往昔的年画和欣赏年画的感觉,如同镌刻在我心灵的底版上,仍伴随着每年春节的来临而涌上心头,不时地泛起阵阵怀旧的涟漪。

来源:杨宇的V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