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杜京作品 |老家的雪(朗诵:磊明)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自然界是神奇的。季节总是随着年轮的辗转周而复始,如同那些光阴里难以释怀的故事。小寒过去了,大寒接踵而至,农历一年也到了尾声。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意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二十四节气,犹如娉婷于季节枝头上一朵朵不可方物、风情各异的花儿,到了时节自然如约盛开。而大寒节气,总是在农历十二月压轴登场,她像极了一树腊梅,傲霜斗雪冠绝群芳。

大寒时节,寒意无处不在,冷随风摇曳。当满天飞舞的雪花无声地抚慰着苍苍凉凉的大地,当广袤的原野静静地唤醒了深深浅浅的记忆,大寒好像一位矜持的大家闺秀,迈着轻盈的步子姗姗而来。寒潮袭来,星星缩成了疙瘩,月光寒气逼人。此刻,万物为之一颤,那直入骨髓的冷,将片片飞舞的雪花洒向我们的世界,在冬日的枝尖袅娜中留下难忘的风景。

这个时节,正巧与农历岁末的时间重合,人们已开始忙碌,准备着辞旧迎新。城市乡村渐渐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氛围,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习俗 喜庆浓郁的氛围。

每当农历年序更替时,城里总有一大群人把“回老家过年”,当作一年中的一件大事盘算一番、准备一番。除夕前的飞机、火车票已开售,多地热线航班、车次被秒抢而空。有人说,乡愁就是一张薄薄的车票。纵使一票难求,舟车劳顿,也阻挡不住千万人奔走在回家的路上。正是在进站口、出站口的奔忙与穿梭间,我们与身边的世界一起渐渐改变。因为离乡,我们长大成人,因为回乡,我们记住乡愁。

我有幸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军人的“双军人家庭”。从出生之日起,就生长在军营,父母一生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南征北战,历经艰辛。几十年来我和弟弟也随着父母多次调防,“转战南北”,从县城到村庄,从城市到边疆,军营就是我们家。但每到此时,我也总会想起晋东南太行山上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杜家庄,想起那个父亲出生和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原本就属于自己的“老家”。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突然发现,那些身后有一个“老家”的人,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幸运。当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平凡的日子里,可以多一些期盼与喜悦,可以过得比别人隆重、神圣而多有仪式感。更在于他们始终魂牵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梦萦着植根于故土的深深情怀。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们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人与故乡的关系。的确,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棵树,那么我在想,老家并不是树下的那片影子,甚至也不是落着树荫的那块地面,而是深藏在落叶下的土壤、水分和养料,是树根与它们的不解纠结……

树根伴着泥土的芬芳,在地下扎得越深,缠绵得越紧,树就会长得越高越大,所谓“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大树是这样,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没有离乡就不能更好地懂得故乡。也有人问:“写下中华第一思乡曲《静夜思》的李白,既然那么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宁可在外漫游也不回乡?是的,历史上的李白,似乎多数时候一年到头也没多少要紧的事,他为什么就不回老家,而总在发出“乡关何处”的人生浩叹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原来也很简单:回了老家的李白,没有了“乡关何处”的人生浩叹的李白,他还是李白吗?

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父亲——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身经百战,驰骋疆场,英勇善战的一位老军人。父亲出生在晋东南太行山区一个穷苦人家,从小就受尽地主老财的压榨。家中弟兄五个,父亲排行老二,直到家里走出了一位八路军,父亲从此才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共产党为咱穷人打天下,跟着共产党走,誓死不回头。父亲的大哥杜耀林十几岁就参加革命,任八路军武工队队长,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经历了枪林弹雨,转战南北,之后又为解放全中国英勇牺牲,荣获“革命烈士”称号。父亲的三舅李启发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山西抗日决死队出生入死,抗日杀敌。父亲经常聆听三舅讲他和大哥抗日的故事,受革命思想影响很深,小小年纪就参加抗日儿童团,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为抗日救国做贡献。

一天清晨,父亲和往常一样正在村口拾羊粪,只见一位八路军骑着大马“咯噔咯噔”从远处而来。当这位八路军走近他跳下马时,父亲一看,原来是三舅。三舅微笑着摸着父亲脑袋问:“小丑子(父亲的小名)有饭吃吗?”父亲摇摇头。此时,三舅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咱们走,跟上共产党,穷人有饭吃!”

就这样,父亲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跟随陈赓部队从抗日战场华北敌后,到晋冀鲁豫逐鹿中原;从决战淮海渡江南下,到赣江东西粤桂边区;从解放两广挺进西南,到进军云南滇南歼匪。父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曾经先后参加过晋南阻击战、太行山反扫荡、上党战役、淮海战役、两阳战役、解放大西南、滇南边疆剿匪等大小战役200余次。

令人没想到的是,父亲跟随着他的三舅,骑上大马参加革命队伍,离开亲人,离开故土,直至他去世之前,仅仅回过一次老家。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老家。

军营里,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父亲所在的这支英雄部队打败日本鬼子,消灭蒋家王朝,一路南下,部队里北方人居多。大院里的孩子们常听大人给我们讲打仗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在老家生活的有趣的事情。我知道“强渡赣江坚韧顽强英雄”秦登魁伯伯的老家在山西浮山;“能攻能守坚如钢铁”的全国战斗英雄郭春生叔叔的老家在河北邢台;“特等战斗英雄”张英才伯伯的老家在山西万荣。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印上了“老家”一词。

父亲平时工作很忙,只要一有空就会给我和弟弟讲“老家”的故事。他的话语中总是充盈着家乡的亲情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味道。每当听到父亲提到老家,我会问他:“您想老家为什么不回去呢?”父亲回答说:“作为一名军人,要多想国家这个大家,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虽然我离开老家半个多世纪了,由于任务繁重,工作繁忙,多少次想回老家也没能回去。但无论身在他乡有多远,无论时间有多长,老家的记忆会永远珍藏在心里。”

从父亲的讲述中,我明白了:“老家的记忆,是爷爷劳作回来盘腿坐在泥炕上,沉重的心情伴随着缕缕青烟,舒缓散发出的一身疲累;是奶奶操劳一生的家常饭,山药蛋、和子饭、小米粥;是“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里新”时,春天最先吃到的榆钱树叶做成的菜团;是从小就听惯了房前阅尽沧桑的老石磨,发出的隆隆碾压声;是村子邻里除夕前家家户户贴上的春联、香喷喷的羊肉汤、热乎乎的饸饹面……”一番番,一幕幕,过目留心。

就这样,“老家”一直装在父亲的心头。尽管爷爷奶奶都在解放前相继离世,大伯早年参加革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伯母腹中的孩子还未出生。我的堂兄杜文信出生后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至今依然在山西老家当农民。多少次我们劝说父亲:“老爸,您就说句话,把文信哥接到部队来当兵吧。”父亲表情十分严肃地说:“你们文信哥在老家农村当农民种地,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建设新农村不也很好吗?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手中的权力都用来为自己家里办事,那我们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建国后,四叔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空军,五叔也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只有三叔一家一直在老家生活。父亲说:“虽然老家的破屋,早已没了炊烟,虽然老家没有留守的七姑八舅,可一样没少过回老家看看的念头。”想起老家,父亲常常彻夜难眠。

终于,在我13岁那年,地道太行山出生的父亲,在参加革命30多年后,第一次带着母亲、我和弟弟一同回老家。记得那是大寒时节,因父母春节期间战备值班,就选择了节前动身。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郑州后转车去焦作,再换乘火车去老家。到老家下车后,眼前一片白茫茫,原来老家下雪了。

虽然是北方人,但是随父母部队在南方生活时间长,我对于雪的印象极为淡漠。从小我就喜欢收集圣诞新年贺卡,上面有白雪皑皑的雪景,小鹿拉着雪橇在雪地里奔跑,精致的贺卡上还涂上了金光亮丽的粉末,晶莹闪烁,更加增添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和憧憬。

下了火车,见到三叔和他的长子、我们的文刚哥,推着自行车来车站接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厚厚的雪地里。我和弟弟如此快活,留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大雪纷飞,北风呼啸,虽然天气寒冷,我心里那份回老家的感觉却是热乎乎的。

文刚哥推着自行车,我和弟弟顺着山路跟在后面“蹒跚学步”。到了村里,雪下得更大了。刹那间,树枝上、院子里、屋顶上,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只有村里小道上的白雪,被自行车轮子轧过,留下一道道车辙,纯净洁白的雪,让寂静的山村迎来了洁白的世界。

翌日清晨,村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围在一起,个个穿的棉包棉裹,小脸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不一会儿就把雪人堆好了。他们用煤球给雪人做眼睛,拿纸剪成嘴巴的形状,涂上红色贴在雪人嘴上,雪人就做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看着雪人拍手、点头、嬉笑,似乎忘记了寒冷,心里充满欢乐。

老家的雪,像春天的柳絮潇洒地飘舞,我和弟弟兴奋不已,张开双臂拥抱天空,伸手迎接飞舞的雪花。雪花像美丽的玉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赐予的花朵,绽放美丽。活泼欢快的雪花,有的洒在屋檐下,有的落在树枝上,还不时地飘在行人脸上……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大地覆盖,使得原本就宁静的村庄越发美丽。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天上地下,银装素裹。

第一次回老家,正值大寒节气。父亲特意吩咐,老区的乡亲们还很贫困,回老家时多买一些大米白面,让母亲这个南方媳妇露一手烹饪手艺,特意做了几十只黄焖鸡,邀请村里的乡亲邻里,轮流都到家里来做客,母亲还为村里的乡亲们坐诊看病,教村里的妇女织毛衣。记得,那一阵子,小小的杜家庄沸腾了,三叔家整日热热闹闹,来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乡亲到家里来做客,父亲和他们聊天,嘘寒问暖,情意绵绵。虽然天冷,我们却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都说下雪天冷,而老家的雪却是那么温暖。

雪,是洁白世界的天使,是冬天最美的精灵,她用轻歌曼舞的姿态,柔软着严冬。这个冬天,北京虽然没有下雪,伫立寒中,我的心沉醉在美好的回忆中。提起笔与文字相拥,想念老家的雪,缠绵依依乡情,让一缕缕温暖的情愫,融化在这个严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杜京,祖籍山西,出身军人家庭。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新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先后历任宣传干事、教师、编辑、记者、文艺副刊部主任编辑、北京日报时事政治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杜京,自幼喜欢写作,兴趣爱好广泛。选择从事新闻文学这一职业,就是想用手中的笔写出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从爬格子生涯开始的那一天起,她就做着一个梦,这个梦时时诱惑、催促着,使她不能有片刻的安宁与休闲;使她没有理由停下手中的笔,在她的眼中,写作即是生命。多年来,她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从事的神圣事业中去,已先后出版《我与老师》《跨越国界的芬芳》《地球上的银飘带》《东方多瑙河》《我,文化波兰》《琥珀色的格但斯克》《四季波兰》等书籍,有数百篇作品百余幅照片在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传媒》《人民文学》等报刊及美国《洛杉矶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欧洲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及国内外新闻大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奖者。她所拍摄的图片曾荣获中国摄影新闻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荣获波兰共和国授予的“杰出贡献勋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京的精神追求;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书房,是杜京的生活状态。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多次被选派出访欧洲、东非、北非、南亚、东南亚、南美、北美等许多国家,她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拍摄了数百万张精美鲜活的图片、撰写了大量细腻生动的美文,为促进中国媒体与各国媒体同行之间的交流、相互理解增进互信,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和平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诵读:磊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最美声音”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公益大使,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副主席,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客座教授。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第一名,山西省首届播音大奖赛一等奖,录制的《中学语文教材朗读示范》由山西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在获得中国纪录片奖的纪录片《高君宇》中担纲出镜讲述人,采编播的新闻作品《大路朝阳越太行》等30余篇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