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感冒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片,该如何使用
27岁壮小伙,竟因感冒发烧丧命,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从入院到去世仅7天,两家三甲医院,数十名医护人员,动用了最先进的抢救措施和设备,但依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逝者已矣,但他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值得记述、并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的。
1
本品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2
本品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
适应症:解热镇痛类药,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3
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
3、不能同时服用其他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4、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6、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
本品服用过量时,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且可持续24小时。2~4天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或黄疸。第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以及凝血障碍、消化道出血、DIC、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心衰或肾小管坏死。曾有报道一次服用815g可致严重肝坏死,并于数日内死亡。解救应及时洗胃或催吐,给予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开始时按体重给予140mg/kg口服,然后70mg/kg每4小时1次,共17次;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将药物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或口服甲硫氨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不得给活性炭,因它可影响解救药的吸收。拮抗剂宜尽早应用,12小时内给药疗效满意,超过24小时则疗效较差。同时还应给予其他疗法,如血液透析等。
(来源:以上几条来源 医口袋药物说明书 )
5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毒性特点是服药后36小时内血清转氨酶急剧升高。肝细胞损害高峰于药物过量后2 - 5天出现,可表现为严重的凝血障碍,肾损伤,心血管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脑水肿。有趣的是转氨酶升高和凝血障碍峰值出现在服药后第3天,但肝性脑病峰值出现在服药后第5天。由于肾脏的代谢活性,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可出现在严重肝损伤之前。由于大量NAPQI极度抑制线粒体功能,常出现乳酸酸中毒,并于发病的早期出现 。此类乳酸酸中毒的表现出现在发病24小时内,然后分解;后期的乳酸酸中毒可能反映容量不足和全身灌注不足。持续性的乳酸酸中毒反映肝脏清除乳酸能力降低,提示不良预后 。
ALF(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急性发作相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和急骤。它的死亡率高达50%,取决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至开始NAC(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的时间、年龄、合并症、凝血障碍严重程度、感染/炎症表现、脑水肿表现 。
持续高氨血症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图1),这个并发症在肝硬化患者中非常少见。随着肝脏释放氨、乳酸和促炎因子,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ALF对全身和内脏的血液动力学产生显著而急剧的影响。由于抗炎反应综合症,感染复发很常见。令人意外的是该类患者出血风险很低,这是由于异常的促凝和抗凝因子之间的相互平衡。单次服药的预后好于间歇服药患者。这很可能与多因素相关,如合并症、预后评估的质疑和同时服用的药物。
5
治疗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原理是补充还原型谷胱甘肽储备,促进NAPQI以无毒性方式清除。谷胱甘肽的合成依赖于获得含巯基的氨基酸、左旋半胱氨酸及其前体-乙酰半胱氨酸(NAC)。即使发病48小时后给此类患者服用乙酰半胱氨酸,仍可减少死亡率,尽管这种后期作用机;制可能与早期使用有区别,它可能与钠负荷和抗氧化性能有关,可减少升压药的需求,减轻脑水肿,从而增加30%的生存率。肝移植可能挽救重症患者生命。
(以上来源:急诊医学咨询)
6
1、一般来说,成人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一次不应超过500毫克,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宜低于6小时,每日摄入最大量应不超过2000毫克,疗程不应该超过3天。
2、小儿按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或按体表面积每天1.5克/平方米,分次服,每4~6小时1次;
3、12岁以下儿童每24小时不超过4次量,疗程不超过5天。
患者服用药物时,可以对照药物说明书查看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几种药物同时服用时,对乙酰氨基酚的总和应当小于500毫克,此外有肝硬化、脂肪肝、肝炎、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当慎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