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弦弦作品丨从红星谈起(外一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我想这样说来有点像说教,但无论谁看见这些英勇的年轻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并非生下来就愚钝,倒具有前途无量的人格。”
——题记
通过这一学期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学习,触发了我很大的情感,这是对世界,对伟人们,更对我的民族,我的家国。我好像触摸着了一颗星星,它从黯淡无光,到蕴含生机、蓄势待发,最后闪耀如红星。
还记得红星出现时,那些褪色的面孔。个个为信仰,甘死如饴。身为华夏子孙,又怎忍看敌寇践踏我数千年守护的河山。跻身历史,他们的一生全为民族之兴而战。
斯诺在三十岁时踏上向中国的探访路,寄托寻求真理的志愿,不虚此行。他作为旁观者向世界陈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红色社会”。这并非他的使命,却是他坚定的选择。斯诺的笔触不同于一般的近代社会探讨书籍,他不用专业级的政治术语来充泛长篇大论,亦没有浮夸的修饰和宣传性,大多数时候只用轻松还略带幽默的风格,加上准确的记载来讲述真实可靠的现象。斯诺的中文功底在当时也应是极好的,足以辅助他能完成多篇对于苏区领导人完完全全口述的记录。斯诺是极具思想和勇气的,他深入苏区的行动在当时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包括后一部分的深入前线,和战士们融洽地生活。
我们必须承认,若没有他的责任心和勇敢坚强,我们将无从知晓红色战士们如此细致的生活和苏区这么真实的现象。他为苏区里的人们拍照,接受并爱上陌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死后依照遗嘱将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病床上用最后的力量说出:“我热爱中国。”他曾亲手触摸到那颗红星,与它握了握手,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在斯诺的记载里可以看见,那时苏区里红军们真实的生活。他们快乐时举行吃瓜会,在列宁室里听留声机,定时到红色剧社排戏和看演出。他们还有许多自己的游戏,而且不断发明新游戏,简单的饭菜,“小米和白菜,附带一点点的羊肉和猪肉,是他们通常的饭餐,可是他们好像过得很好。”
还有一段描述我十分喜欢,俏皮而轻松地表明了红军们的生活态度:“列宁室里打乒乓球用的桌子,通常都是两用,既当作吃饭的桌子又当作球台。在吃饭的时候,列宁室变成了饭厅,可是永远有四五个同志,手里拿着球拍子,球和网子,站在旁边催促同志们快点吃,因为他们等着桌子打球。”在这样的描写下,我们才想起,那些曾跋涉过伟大长征的战士,并不具有超能力,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个可爱的青年人罢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却保持着,与和平年代的我们,平行甚至更高于我们的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读到这里,我们和红军们似乎都忘记了长征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他们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战争的胜利上,而是满腔必胜的信念!希望装在他们心里,胜利的红星已嵌在他们的帽檐上。
而我们的领导人永远冲锋在前,他们与士兵们同作息,同劳动,同扛枪,同战斗。同样的食物,同样的心态,同样的衣着,同样的志愿,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和奉献。这是最令我敬佩的革命精神。
“很奇怪地,虽然政府的飞机常常散布一些传单到红色区域里去,悬赏五万元到十万元以逮捕彭德怀——死的或者活的,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总只有一个哨兵站岗,而且他在城里的街上,不带卫队,随便来回走着。当我在那里的时候,成千的传单发散下来,悬赏要逮捕他、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却下令说这些传单应保留着,因为这些传单只印在纸的一面,而红军正感到纸的缺乏。这些传单的背面后来被用来印刷红军的宣传品。”从这一段的记述里,我们可以想见,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彭德怀之无畏与风趣。
说起毛主席,我们相信他是为红星染上红色的人。斯诺对毛主席口述的一些个人故事进行了记载,光是这些记录就构成书中的整整一章,这一章节名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可见这位共产党员在党的建设中起着怎样的影响性作用。此章几乎记录了毛泽东到当时为止所有有些意义的经历。我知道了毛主席在入党之前就是非常热爱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意识正是在阅读中开始植根。他爱讨论的皆是大事情:中国、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他的征途永远是伟大的。真才实干、学识、谋略、对农民的了解、高度的思想、责任和勇气,这些都是毛泽东所具备的,同时也是成为伟大领导者所必备的。我相信只有怀着满心希望和坚定的抗战信心的人,才能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希冀之词。
他们为了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国而战斗。坚定的,闪烁的红星,一跃而上红旗。华夏征途未尽,他们从前追寻红星,红星如今照耀中国。
从艰苦的长征到抗战胜利,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如今又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初心不变,信仰明亮。
七十一年,一颗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国家从黯淡走向了繁盛。我们身在中华,时刻自豪,我们走在精神澎湃的新时代,星光熠熠。今日中国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因为我从未想过她会如此好。我们的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内心平和宽容。这是多少伟大的灵魂人物用坚定而睿智的一生,引领民众共同铸造的。而今日之盛世中国,皆如我们所愿。
我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坚与毅,我爱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我爱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心祝愿祖国永远昌盛。
北京微雨,我们本意去故宫游玩,却不料门票一连几日都早已售罄,只好选择沿着护城河漫步。
烟行水上,雨打柳叶,城墙上的琉璃瓦被冲刷得比水晶还光亮。雨雾洇在柳枝,烟波袅娜于水上,柳条像竖琴的弦,拨弄出水面一层层的涟漪。坚实的红墙之上,檐角立着几只百岁的神兽,它们比我们更懂每夜的月光,比我们更看透人间数百年的起落。
走过这段宫墙路,眼前是中山公园的正门,与故宫的人山人海相比,这里显得怡然宁静。我们买票进园,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的石牌坊。这块石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时曾刻写“公理战胜”四字,上世纪五十年代,亚太和平会议召开,才将“公理战胜”改为“保卫和平”。石牌坊在中山公园的正门前屹立了近百年,见证着中国人民从追求公理到赢得和平的革命心路。
往园林深处走,参天古树郁郁连片,千年的古柏盘踞在绿茵上,壮硕的主干支起千百条树枝,绿叶和日光堆砌在枝冠上。林外有殿宇和亭台,六角形、黄琉璃瓦的习礼亭就建在石阶之上,明、清两朝的文武官员在此演习觐见皇帝的礼仪。
再往前步行,可见公园的主殿,也是过去的拜殿——现名中山堂,是古时皇帝在此祭祀行礼处。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放灵柩。此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正式将此殿改名中山堂,并将整座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
金龙彩画、琉璃瓦面,整座大殿庄严气派。中山堂前有白玉砌的棂星门,以及立在公园中心的社稷坛。正方形的祭台,上层铺设五色坛土,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中央有一块似玉石的社主石,又名“江山石”,寓意着“江山永固”。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来此祭祀,一求社稷安定,二求江山无恙。如今,在这样一座纪念性的古典园林内,如此一座坛台,更像是能让孙中山先生见证现世江山的神圣的瞭望台。
渐行渐远,我们在风雨长廊下歇脚,雕梁画栋的古典气息又扑面而来。不远处的花坛里还开着各色的玫瑰,草坪翠绿,古银杏悠然。我见园林多别致,料得古人心绪亦如是。
步出中山公园,却意外地遇见天安门城楼的西角,金箔雕饰在屋檐两侧,却不及嵌在城楼中心的国徽辉煌。红旗飘扬,连同中华民族的光芒,一起被高举在风雨之上。
我们不沉缅于古王朝过去的辉煌,但当我们怀望古今,历史的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之后的之后,我们走向天安门城楼,仿佛走过这片土地冗长的一生,风雨兼程,而前程光明。
从明清皇室,到热血沸腾的武昌起义,再迈进新中国的自由民主。走过明清宫殿琉璃翠瓦的光彩,只身感受中山堂潜默在微雨中的怀想,再不约而赴天安门城楼的无比庄严。它们在苍穹之下,同沐风月。
风月之间,千年瞬息万变。总有人在为时代的丰碑题序,总有千年风月间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嘹响。是明清帝王的文墨,是孙中山先生坚定革命的高瞻远瞩,更是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建立新中国的鸿鹄之志。
风月无边,如今吾目之所及皆是盛世。然而亘古变幻,无关风月,吾心安处恒是中华,风月万里共绘气象。
作者简介:弦弦,2007年I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读初中三年级,爱旅游,爱音乐,喜欢以自己的语境描述生活。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