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浪》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昨天“五四”青年节,B站宣传片《后浪》一度刷频(这里就不再置入视频了),今天热度依旧。然而,喜欢它的和不喜欢它的观点不分秋色,各有各的理由。

就此,本着观察现象或行为背后逻辑的目的,对“喜欢”和“不喜欢”这一宣传片的行为背后的逻辑进行一些主观推演,以使我们更清楚自己的选择与行为,也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选择与行为。

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件事物,于客观事物而言只是一种评价,因为评价是个人(或集体)的主观行为,所以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就评价得出所必须参照的标准来说,离不开价值观、个人期待、自我利好三个方面。

-01-

喜欢它,因为它宣扬的价值观我认同。

青年人,当如此——“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管我是哪个年代的,我认知里青年人就当如此,清楚自己的喜好与方向,勇敢坚定的朝着它奋勇前行,即便是荆棘满路,也无所畏惧。青年人有的是力气,有的是干劲,更有的是希望与未来。青年人本该如此,内心长存善意与美好。随心随性,从善从真。

如此状态就是青年人该有的模样,积极阳光、活力无限。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喜欢这样的“青年”,我认可这样的“青年”,我将是/就是/曾经是这样的“青年”,这是我生命的鲜活。

如果要问我对“青年人”如何定义?那么《后浪》里呈现的状态就是我的答案,与我的价值观契合。

-02-

不喜欢,因为它宣扬的价值观不符合大多数。

青年人理想的状态可能如此吧,或者说极少部分青年人才能如此,并且是在拥有了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对于大多数中国青年而言,视频中呈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蹦极、跳伞、电子竞技、cosplay、玩才艺、无人机、派对……只不过停留在“知道”层面,如果有条件玩的,也不过是略知皮毛而已。若依视频宣传的“青年”状态而言,中国大部分青年的状态可能让狗给吃掉了。

青年人是该奋斗,那么如何奋斗是关键,而非宣传暗示着“如此状态就是青年”,更不要类似的“你们很牛”、“你们有自己的选择与方式”、“我为出门骄傲”……更多的中国青年要的是如何坚定、稳重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中各方的压力,如何在压力之下学着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唯有能给大众善意甚至真诚安慰的价值传播,才是我认可的。

-03-

喜欢它,因为它描述了我理想的生活。

我期待我的未来即使如此。待到我青年时,我无比清楚的知道我的喜好甚至此生必将追求与坚持的事物和方向为何,我拥有一定的资源、也掌握了如何追求地方法,我的未来生活就会像视频里所描绘的一样精彩,一样激情满满。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价值选择、做着喜欢的事情、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生活在理想的环境里……这一切就是我所期待的青年人的样子。

或者我本期待的年轻人的模样就是如此。奈何现在只能屈从于当下的生活,青春停留在了校园里面,出了校园之后成了青年人,工作手忙脚乱的学、加班加点的做,被指责过也被鼓励过,跌跌撞撞的成长着一刻都停歇不得。刚刚在职场立足了脚,一转身婚姻家庭的担子又落下来了,房贷车贷压着使人喘不过气……这个视频无疑是给了我透气的时刻,对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的意淫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我喜欢它,因为它描述了我期待的未来,或者它展示了我曾经向往的状态,为我提供了暂时放松的机会。

-04-

不喜欢,因为它描述的未来更加的让我窒息。

原本我已经老老实实的“认命”了,离开了校园,工作几年,加上家庭生活,在内心基本上就认定了自己是个“中年人”了,油腻大叔也罢、粗糙老阿姨也罢,工作与生活已经如此了,仿佛一切都轻轻淡淡的,没有什么激情、没有什么愿想、也没有什么感动,对生活的“麻木”成了一种常态,或许“唯有暴富”才能给我新鲜感吧。青年人?切~那啥你先忙着,我得去继续躺会了。

这个视频突感间刷了屏,哪哪都是。迫不得已地看了看,呀~我这他妈的不是白活着吧,之前还自诩为“中年人”呢,现在看看自己的状态,“老年人”三个字都挡不住。“青年人”咋会这么优秀哩,看着年纪与我也相仿,可是我在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选择的权利是吧?是选择躺在沙发上睡还是床上睡,或许这个就是我这个青年人的“选择权利”了吧。

对不住了,又给“青年人”拖后腿了。这个视频再看下去,我连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05-

喜欢它,因为它塑造或滚固着我的人设。

我喜欢这个视频,我点赞了、评论了、也在朋友圈转发了,我要让身边的人知晓我的选择。若我是事业有成的“前浪”,我支持它,因为它表达了我的立场,我要让“后浪”知道:我理解你们“后浪”,你们很不错,我很欣赏。若我是“后浪”里面的佼佼者,我支持它,因为它就是我的生活写照,我要告诉大家:看,我的坚持被“前浪”们认可和赞扬了,我是对的,所以我堪称榜样也不足为过。若我是后后浪,叫做小浪花吧,我很感动,我要支持它,它就是我未来青年状态的描述。

“前浪”给“后浪”喊话,这是这个视频的形式。既然我想塑造这样的人设,正好这个视频给了我助力,那么拿过来用就是了——“前浪”可以复制来用、部分“后浪”可以标榜着用、小浪花可以向往着用,都是在表达立场与选择。

-06-

不喜欢,因为它这样的唠叨与我没有半点好处。

视频里说了这么多,那有如何呢?你们“前浪”说我们很棒我们很牛,但是你们依旧死死地把持着资源,我们在资源短缺面前总是偃旗息鼓,再大的创想也无济于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们依旧封锁着机会,我们需要机会来成长和磨练,如果不让我有一席之地,我们何以发挥。不要谈什么“羡慕”,给我们资源与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去创新、去建造新未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不要口说的“认可”与“羡慕”,你们的认可,若不匹配资源与机会那么于我没有意义,大多数的我们还是只能按部就班的循环往复着生活。更不要“羡慕”了,除了年轻——你们曾经也拥有过,你们不会羡慕我们生活的压力、工作选择的不得不、生活条件的紧俏……或者更准确的讲:你们认可和羡慕的仅仅是那些极少数真正拥有自主选择权的青年人,他们有一定的资源来支持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07-

以上,分别从价值观、个人期待、自我利好三个因素,将“喜欢”和“不喜欢”这个视频的选择行为背后的逻辑做了主观推演。不管哪一种选择,因为评判标准不同,也就谈不上对错之分。我们只是尝试着多站几个角度,来看待与理解同一现象的不同行为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