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上庄!
话说上周的投稿活动
和预期的一样
鲜无人应
这样也好
小编我可以
大摇大摆地说说
我们村的故事
我们村叫上庄村
在阳曲县
它没什么可说
但我在那里成长
要说的且多着
请各位慢慢听
细细品
下次投稿不能说不行
就这么定了
上庄村简介
上庄村隶属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全村分为前街、大街、后街和南圪落。地势呈现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形态。村口在最东边,一进村子,便能看到坐落在村子西边的山,具体的名字可能村里的老人知道,泥屯山或者是棋子山,不做赘述。
村口的阳曲西站,为这个沉默的小村庄增添了很大的活力
新修的马路,通往田地
喜事人家
土地篇
上庄村的地块都有各自的名字,果树梁,山桃上,沟子,土塘,疙瘩上……果树梁就是因为种果树而得名,山桃上则是因为在山脚下半坡上而来,再加上种瓜果李桃,得此名也不由分说。至于沟子、疙瘩、土塘也都是根据不同的地形而命名的。不同地形导致土地的酸碱度也不一样,所以种植的庄稼也都固定了。
各种果子再难见
过去的上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果树大村。从黄寨镇、太原市来购买苹果的车辆络绎不绝。我总记得大伯开着自家的蹦蹦车(三蹦子),载着全家人去地里摘苹果。记得小时候,苹果的种类可不仅仅只是红富士,而且时节分三季,春末夏初,第一批青苹果长成了,这个时节的苹果都是绿色的,果实酸甜中带些许涩,但是苹果的味道最浓最纯;第二批则在秋初,红星、黄香蕉、元帅、粿果、串串红,秋末则还会呈上第三批映肚、香果。这些名字可能就附近的几个村子在叫,官名不得而知。最神奇的便是映肚——这种苹果不但味道不同,美味异常,而且色泽诱人,晶莹透亮。新鲜的映肚只是绿色,味道还不够,等放两三天,它才会慢慢变成黄色,外边变成了黄色,里边还是绿色,两种颜色相互交融,犹如一个黄绿色鸡尾酒浇灌的艺术品。但是这种苹果已经绝迹了……当然消失的不只是它,还有一咬就会趟红色汁液的血桃,长在荆棘上漂亮的沙棘,那些长在路边紫色圆润的野葡萄……
庙会篇
上庄村曾经有个小学,父辈就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寒酸的童年。当年的教师变成了我们的校长。校园占了不知何时修建的老庙,每一间教室都是青砖瓦房,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了一间间的危房,就在这些危房里我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上庄村至少有个学校给了我们无上的光荣,而隔壁村跑来上学的小朋友就没我们幸运了。
如今,校园的危房都被夷为平地,曾经的办公室被重建成了奶奶庙。这块宝地仿佛做了一场很长时间的梦,她带领着上庄村几代人汲取知识,给他们插上飞向外面的翅膀。而今,她老了,她只能默默承接起村民的信仰,在精神上供养这群她陪伴成长的孩子。每年农历4月18,上庄村的人们来到这里,带着他们贫苦的过去,幸福的当下和充满憧憬的未来,向奶奶庙的菩萨重重地磕个头。
庙会,吃斋饭,唱大戏。平静的村子如同久旱逢甘露,欢笑声、嘈杂声不绝于耳,变成空巢村的上庄村重新恢复到往日的热闹。回忆总能让人潸然泪下,因为它珍贵,难得。
人物篇
其实上庄村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一个是马文蔚,另一个是朱文华。
说起马文蔚,就得先拿出一张人民币来。“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便是出自他手。
年轻时的马文蔚
自第二套人民币开始,这几个字变成了马文蔚先生书写的。马文蔚是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经济研究室的金融研究院,写的一手好字,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先生便请他来写,这几个字是北魏碑体,繁体字。
后来,第四套人民币发行时,改为简体字,“国”和“银”便需要改写,此时的马文蔚先生已经八十余岁高龄,又有哮喘病,握不住笔,未能写出这两个简体汉字。后来便由专家模仿其字体,模仿出了这两个字。
如今,马老的墓碑在上庄村的山脚下,他的美名依旧书写着上庄村的华美篇章。
妇女能顶半边天。朱文华,用她勤劳的一生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她的根在上庄村,她的奋斗在上庄村,她成为阳曲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县委第一副书记。她为发展北留大队、黄寨公社、阳曲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六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他们是阳曲的骄傲,更是上庄人的骄傲!
好久没有回去了
听说她变了
听说山脚下通了柏油路
听说修了生态园
听说筑了新水库
听说还要建别墅度假村
听说还要……
每一次的听说
都有一次悸动
内心澎湃的骄傲
放纵地趟进炙热的眼眶
也许
在外的孩子
需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