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村的军事防御功能体现在哪些地方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
堡寨防御
在堡寨层面,防御设施主要是堡墙和堡门所组成的防御性边界,它们一直在发挥着防御作用。“明季末年,流寇猖獗,他村不无蹂躏之悿,此地独安然无恙,虽曰人和是,亦赖有堡墙完固,足为可守之资也。”
张壁村的堡墙为夯土筑成,其中南侧、东侧堡墙因不临崖而高度较高,故整体较厚,收分也较大,其顶部不上人。在堡墙的底部尚能见到一些早期夯筑的残段,夯筑分层清晰,硬度较大,表明夯筑工艺水平较高;北侧、西侧堡墙因是临崖而建,故高度较低,且厚度也不大,顶部亦不上人。但是,在南北堡门处,则专门加宽堡墙形成了上人的空间。这是因为南北堡门是沟通堡内、堡外的关键节点,日常生活中需要开启以供通行;在遇到攻击的时候,堡门又成为薄弱环节,需要通过投入防御力量来进行主动防御,这就需要堡墙顶部提供足够的上人空间,以有效打击对方。这一点在南堡门体现的尤其明显。
南堡门外侧地势较高,也是绵山匪患主要威胁的方向,但是,南侧堡墙并不是十分高大,而是通过可以上人的处理加强了防御效果,堡墙相对较低的高度实际上保证了堡内的防御力量可以有效进行主动防御。同样,北堡门及较晚建设的东门上部均设置了可以上人的空间,并设有便于设计的雉堞。
街巷防御
堡内的街巷,除连接南、北堡门的主街外,一般设有巷门进行防御。这种巷门,为券门或券阁的形式,券门内侧设巷门,不但将次要街巷所形成的居住组团与主要街巷有效地隔离开来,也使得堡内的各街巷形成一个一个的互相分隔开的居住组团。这种防御处理,不但普遍存在于主要街巷与次要街巷的连接处,也常用于分支街巷与次要街巷的连接处理。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将街巷分成各自独立的小组团。
应该说,这种巷门防御措施,并不一定是古代军事堡寨的固有做法。如“西场巷旧有门街,创于乾隆八年”,倘若是基于军事功能的话,不应该会遗漏以致迟至清代才创修出来,因此,这种券门或券阁的防御设施,应该是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业兴盛而出现的。
院落防御
虽然有最外围的堡墙和巷门等防御层次的保障,但堡内的居住院落仍普遍体现出了较强的防御性。院落均围合完整,四周一般以较高的厢房后檐墙、正方山墙及后檐墙与围墙连缀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界面。如果是多进的合院,则在两进之间也以较为高大的内院墙隔开,这也是防御性较强的表现。
地道防御
真正令张壁古堡与众不同的是它完备的地道防御系统。整个地道防御系统虽然至今尚未完全探明,但已经探明的部分已充分现实出其与众不同之处。如这套防御系统位于地下,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村中的人可以进入地道躲避战乱;除最主要的出入口设在可汗庙东厢房内外,还于堡内的多处主要建筑院落中设出入口,有的出入口还隐藏在居住建筑的暗层内,如西场巷22号;地道分为三层,可以形成立体交叉式防御;地道内设有储藏空间和独立水源,且有隐蔽的透气孔,可以长期坚守;地道仅可供单人通行且机关遍布,使敌人无法展开攻击等等。
精神防御
除了可直接抵御外部惊扰的堡墙、堡门、街巷及巷门、院落围墙及院门和地道之外,在堡门、巷门的上部还设置了神殿等具有精神防御价值的设施。如南堡门上部,即设置了西方圣境殿;北堡门上部,则设置了真武庙、空王殿、三大士殿等一组神殿;在贾家巷巷门上部的阁楼内也供有神像。
张壁村在应对不利的外部社会环境时锁发展出来的入戏细致周密的防御系统,是支撑该村得以延续一千多年的保障,同时也是张壁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留给我们的主要人居智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