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QC(制程控制)工作流程与方法

IPQC(InPut Process Quality Control)中文意思为制程控制,是指产品从物料投入生产到产品最终包装过程的品质控制。由于IPQC采用的检验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之间巡回检查,所以又称为巡检。
IPQC一般采用的方式为抽检,检查内容一般分为对各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对各工序的操作人员的作业方式和方法进行检查、对控制计划中的内容进行点检。
1、IPQC目的
产品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机交互的系统,由不同的工序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流,又有信息流,要想使输出满足客户要求,就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输入质量
2.机器设备稳定,有充分的能力,人员严格按标准作业
3.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各关键参数(CTQ)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4.信息准确,完整,及时,能发挥指导作用
5.有效的工序监控机制,能及时发现过程的异常
6.向前反馈机制使过程能及时对异常进行修正
7.向后反馈机制能有效防止不良流失
8.产品初末件审核,提供班次质量保证
9.工序接口顺畅,防止资源浪费
以上各方面的执行有赖于IPQC的持续努力,而正是有了以上的支持,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证输出质量的过程,所以IPQC的工作,实现了流程向过程的过渡,使输出不再是输入的简单相加,而是数量和质量上增值。
2、IPQC工作流程
简单的说:工作内容包括首件检查、各类变更文件的跟踪。4M1E的巡查。发现异常的提出、跟踪与验证。
详细的说:过程检验(IPQC,in process quality contrl)
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大批不合格品,避免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去继续进行加工。因此,过程检验不仅要检验产品,还要检定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工序要素(如 4MIE)。实际上,在正常生产成熟产品的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可以归结为4M1E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出现变异导致,因此,过程检验可起到两种作用:
1. 根据检测结果对产品做出判走,即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格和标准的要求; 
2. 根据检测结果对工序做出判定,即过程各个要素是否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 从而决定工序是否应该继续进行生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检验中常常与使用控制图相结合 。
过程检验通常有三种形式:

(1)首件检验

首件检验也称为“首检制”,长期实践经验证明,首检制是一项尽早发现问题、防止产品成批报废的有效措施。通过首件检验,可以发现诸如工夹具严重磨损或安装定位错误、测量仪器精度变差、看错图纸、投料或配方错误等系统性原因存在,从而采取纠正或改进措施,以防止批次性不合格品发生 。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该进行首件检验:
①一批产品开始投产时; 
②设备重新调整或工艺有重大变化时; 
③轮班或操作工人变化时; 
④毛坯种类或材料发生变化时 。
首件检验一般采用“三检制”的办法,即操作工人实行自检,班组长或质量员进行复检,检验员进行专检。首件检验后是否合格,最后应得到专职检验人员的认可,检验员对检验合格的首件产品,应打上规定的标记,并保持到本班或一批产品加工完了为止 。
对大批大量生产的产品而言,“首件”并不限于一件,而是要检验一定数量的样品。特别是以工装为主导影响因素(如冲压)的工序,首件检验更为重要,模具的定位精度必须反复校正。为了使工装定位准确,一般采用定位精度公差预控法,即反复调整工装,使定位尺寸控制在1/2 公差范围的预控线内。这种预控符合正态分布的原理,美国开展无缺陷运动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步步高工作期间,他们对IPQC的首件检查非常重视,毕竟国内从事AV家电生产的企业,工艺自动化程度低,主要依赖员工的操作控制。因此,新品生产和转拉时的首件检查,能够避免物料、工艺等方面的许多质量问题,做到预防与控制结合。

(2)巡回检验

巡回检验就是检验工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和路线,依次到工作地或生产现场,用抽查的形式,检查刚加工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图纸、工艺或检验指导书中所规定的要求。在大批大量生产时,巡回检验一般与使用工序控制图相结合,是对生产过程发生异常状态实行报警,防止成批出现废品的重要措施。当巡回检验发现工序有问题时,应进行两项工作:
一是寻找工序不正常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恢复其正常状态;
二是对上次巡检后到本次巡检前所生产的产品,全部进行重检和筛选,以防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用户)。
巡回检验是按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因此有利于判断工序生产状态随时间过程而发生的变化,这对保证整批加工产品的质量是极为有利的。
为此,工序加工出来的产品应按加工的时间顺序存放,这一点很重要,但常被忽视 。

(3)末件检验

靠模具或装置来保证质量的轮番生产的加工工序,建立“末件检验制度” 是很重要的。即一批产品加工完毕后,全面检查最后一个加工产品,如果发现有缺陷,可在下批投产前把模具或装置修理好,以免下批投产后被发现, 从而因需修理模具而影响生产 。
过程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如前所述,过程检验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把关,而是要同工序控制密切地结合起来,判定生产过程是否正常 。通常要把首检、巡检同控制图的使用有效地配合起来。过程检验不是单纯的把关,而是要同质量改进密切联系,把检验结果变成改进质量的信息,从而采取质量改进的行动。
必须指出,在任何情况下, 过程检验都不是单纯的剔出不合格品,而是要同工序控制和质量改进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还要指出,过程检验中要充分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熟悉“工序质量表” 中所列出的影响加工质量的主导性因素;其次是要熟悉工序质量管理对过程检验的要求 。工序质量表是工序管理的核心,也是编制“检验指导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工序质量表一般并不直接发到生产现场去指导生产,但应根据“工序质量表”来制定指 导生产现场的各种管理图表,其中包括检验计划 。
对于确定为工序管理点的工序,应作为过程检验的重点,检验人员除了应检查监督操作工人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及工序管理点的规定外,还应通过巡回检查,检定质量管理点的质量特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的主导性因素,核对操作工人的检查和记录以及打点是否正确,协助操作工人进行分析和采取改正的措施 。
生产过程检验(IPQC)一般是指对物料入仓后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的品质控制,而相对于该阶段的品质检验,则称为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① 过程检验的方式主要有:
a. 首件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
b. 过程控制与抽检、巡检相结合;
c. 多道工序集中检验;
d. 逐道工序进行检验;
e. 产品完成后检验;
f. 抽样与全检相结合。
② 过程品质控制(IPQC):是对生产过程做巡回检验。
a. 首件检验;
b. 材料核对;
c. 巡检:保证合适的巡检时间和频率,严格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检验。包括对产品质量、工艺规程、机器运行参数、物料摆放、标识、环境等的检验;
d.检验记录,应如实填写。
③ 过程产品品质检验(FQC):是针对产品完工后的品质验证以确定该批产品可否流入下道工序,属定点检验或验收检验。
a. 检验项目:外观、尺寸、理化特性等;
b. 检验方式:一般采用抽样检验;
c.不合格处理;
d.记录。
④ 依据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序检验标准》、《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等等。
品质检验方法
1、全数检验:将送检批的产品或物料全部加以检验而不遗漏的检验方法。
适用于以下情形:
① 批量较小,检验简单且费用较低;
② 产品必须是合格;
③ 产品中如有少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该产品产生致命性影响。
  
2、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验,并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推断工作。
① 适用于以下情形:
a. 对产品性能检验需进行破坏性试验;
b. 批量太大,无法进行全数检验;
c. 需较长的检验时间和较高的检验费用;
d.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品存在。
② 抽样检验中的有关术语:
a.检验批:同样产品集中在一起作为抽验对象。一般来说,一个生产批即为一个检验批。可以将一个生产批分成若干检验批,但一个检验批不能包含多个生产批,也不能随意组合检验批。
b.批量:批中所含单位数量。
c.抽样数:从批中抽取的产品数量。
d.不合格判定数(Re):Refuse的缩写即拒收。
e.合格判定数(Ac):Accept的缩写即接收。
f.合格质量水平(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的缩写,通俗地讲即是可接收的不合格品率。
3、抽样方案的确定: 我厂采用的抽样方案是根据国家标准GB2828《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来设计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① 确定产品的质量判定标准;
② 选择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分Ⅰ、Ⅱ、Ⅲ;特殊检查水平分S-1、S-2、S-3、S-4,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水平Ⅱ;
③ 选择合格质量水平(AQL):AQL是选择抽样方案的主要依据,应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
④ 确定样本量字码,即抽样数;
⑤ 选择抽样方案类型:如一次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还是多次抽样方案;
⑥ 查表确定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延伸阅读
QC: 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简称,中文意义是品质控制,质量检验。其在ISO8402:1994的定义是“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有些推行 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控制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C人员,相当于一般企业 中的产品检验员,包括进货检验员(IQC)、制程检验员(IPQC)、最终检验员(FQC)和出货检验员(OQC)。 
  
QA:即英文 QUALITY ASSURANCE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品质保证,质量保证。其在ISO8402:1994中的定义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品质要求,而在品质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 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有些推行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的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保证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A人员。 
  
IPQC:即英文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制程检验,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叫做制程检验员。 
  
JQE:即英文Joint Quality Engineer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品质工程师或客户端工程师,或客户端品质工程师,即供应商花钱雇用的为客户工作的品质工程师,是客户SQE的眼睛和耳朵。 
  
DQA:即英文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设计品质保证,如DQA经理(设计品质认证经理)。 
  
SQE:即英文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供应商品质工程师。
此外,还有:
DQC:即英文Design Quality Control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设计品质控制。
MQC:即英文Manufactor Quality Control 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制程品保。
众所周知,SPC是将数理统计与质量管理相结合,通过数理统计发现控制参数的小概率事件(异常波动),推断可能存在异常原因,进行预警,提示查找异常,并对异常采取措施,恢复生产过程的受控稳态。
实施SPC可实现管理节点前移,防患于未然,由控制结果转变为控制原因、控制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对过程控制,消除过程异常,减少或避免出现不良品,提升质量合格率,并保持质量的稳定。
SPC实施中的十大误区

误区之一:没能找到正确的管制点

不知道哪些点要用管制图进行管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在不必要的点上进行管制,熟不知SPC只应用于重点的尺寸(特性的)。那么重点尺寸/性能如何确定呢?通常应用FMEA的方法,开发重要管制点,严重度为8或以上的点都是考虑的对象(如果客户有指明,依客户要求即可)。

误区之二:没有适宜的测量工具

计量值管制图需要用测量工具取得管制特性的数值,管制图对测量系统有很高的要求。通常我们要求GR&R不大于10%,而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之前,要事先确认测量仪器的分辨力,要求测量仪器具有能够分辨出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精度方可用于制程的解析与管制,否则管制图不能识别过程的谈判。而很多工厂勿略了这一点,导致做出来的管制图没办法有效的应用,甚至造成误导。

误区之三:没有解析生产过程,直接进行管制

管制图的应用分为两个步骤:解析与管制。在进行制程管制之前一定要进行解析。解析是目的是确定制程是的稳定的,进而是可预测的,并且看过程能力是否符合要求,从而了解到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普通原因的变差是否过大等致关重要的制程信息。制程只有在稳定,并且制程能力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方才进入管制状态。

误区之四:解析与管制脱节

在完成制程解析后,如果我们认为制程是稳定且制程能力可接受的,那么,就进入管制状态。制程控制时,是先将管制线画在管制图中,然后依抽样的结果在管制图上进行描点。那么,管制时管制图的管制线是怎么来的呢?管制图中的管制线是解析得来的,也就是说,过程解析成功后,管制线要延用下去,用于管制。很多工厂没能延用解析得来的管制线,管制图不能表明过程是稳定与受控的。

误区之五:管制图没有记录重大事项

要知道,管制图所反应的是“过程”的变化。生产的过程输入的要项为5M1E(人、机、料、法、环、量),5M1E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生产出来的产品造成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产品的变差过大,那是由5M1E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变动所引起的。如果这些变动会引起产品平均值或产品变差较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就会在XBAR图或R图上反映出来,我们也就可以从管制图上了解制程的变动。发现有变异就是改善的契机,而改善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原因,那么,5M1E中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我们可以查找管制图中记录的重大事项,就可以明了。所以,在使用控制图的时候,5M1E的任何变化,我们都要记录在管制图中相应的时段上。

误区之六:不能正确理解XBAR图与R图的含义

当我们把XBAR-R管制图画出来之后,我们到底从图上得哪些有用的资讯呢?这要从XBAR及R图所代表的意义来进行探讨。首先,这两个图到底先看哪个图?为什么?R反应的是每个子组组内的变差,它反映了在收集数据的这个时间段,制程所发生的变差,所以他代表了组内固有的变差;XBAR图反映的是每个子组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所以其反映的是组间的变差。组内变差可以接受时,有明分组是合理的;组间变差没有特殊原因时,表明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对过程的管理是有效的、可接受的。所以,我们一般先看R图的趋势,再看XBAR图。

误区之七:管制线与规格线混为一谈

当产品设计出来之后,规格线就已经定下来了;当产品生产出来后,管制图的管制线也定出来了。规格线是由产品设计者决定的,而管制线是由过程的设计者决定的,管制线是由过程的变差决定的。管制图上点的变动只能用来判断过程是否稳定受控,与产品规格没有任何的联系,它只决定于生产过程的变差。当西格玛小时,管制线就变得比较窄,反之就变得比较宽,但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存在,管制图中的点跑出管制界线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三。而有些公司在画管制图时,往往画蛇添足,在管制图上再加上上下规格线,并以此来判产品是否合格,这是很没有道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误区之八:不能正确理解管制图上点变动所代表的意思

我们常常以七点连线来判定制程的异常,也常用超过三分之二的点在C区等法则来判断制程是否出现异常。如果是作业员,只在了解判定准则就好了;但作为品管工程师,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原委,就没有办法对这些情况作出应变处理。那么这么判定的理由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判定法则都是从概率原理作出推论的。比如,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产品特性值呈正态分布,那么点落在C区的概率约为4.5%,现在有三分之二的点出现在4.5%的概率区域里,那就与正态分布的原理不一致了,不一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异常。

误区之九:没有将管制图用于改善

大部分公司的管制图都是应客户的要求而建立,所以,最多也只是用于侦测与预防过程特殊原因变异的发生,很少有用于过程改善的。其实,当管制图的点显示有特殊原因出现时,正是过程改善的契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从异常点切入,能回溯到造成异常发生的5M1E的变化,问题的症结也就找到了。用就管制图进行改善时,往往与分组法、层别法相结全使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误区之十:管制图是品管的事情

SPC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全员培训。每一个人员,都要了解变差、普通原因、特殊原因的观念,与变关有差的人员,都要能看懂管制图,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过度调整的概念等。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训,管制图最终只会被认为是品管人员的事,而其实我们知道,过程的变差及产品的平均值并不由品管决定,变差与平均值更多的是由生产过程设计人员及调机的技术人员所决定的。如果不了解变差这些观念,大部分人员都会认为:产品只要合符规格就行了!显然,这并不是SPC的意图。所以,只有品管在关注管制图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全员对管制图的关注。
SPC实施参与人员
SPC实施需要哪些岗位的人员参与呢?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与生产相关的人员都要参与,建议参与SPC实施的人员至少包含:
  • 工艺员
  • 工艺管理人员
  • 质检员
  • 质量管理人员
  • 生产操作人员
  • 生产管理人员
  • 设备管理人员
  • 信息部门技术人员
  • 信息部门管理人员
  • 企业高层领导
实施SPC的步骤

实施SPC的步骤建议如下:

  1. 选择关键工序、关键参数;
  2. 确定参数的控制图类型、子组、判异规则及预警;
  3. 确定参数采集频率,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清洗 ;
  4. 实时监控分析;
  5. 确定异常处理流程;
  6. 确定质量改进流程。
通过实施SPC工具,将质量管理节点前移,实现质量管理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由人工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控制科学决策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SPC工具的实施,关注于质量的生产过程,提升质量合格率,并保持质量的稳定。
来源:质量工程师之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