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篇    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1

X
内容摘要:本文是200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河上游史前考古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史前时期辽河上游地区文化交流方面的状况,主要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各典型遗址的发掘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史前时期本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之间交流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各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传播的成分,但判定这种传播和交流的存在须遵循两个条件:第一要考察文化传播的路线,第二要考虑出土器物及连带物的关系。文章也分析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文化产生的背景,然而这仅是诸多因素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其它因素将有待日后的研究。在承认文化存在传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的分析认为本区域内各文化中所存在的那些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非完全由传播得来,在很大程度是各文化在自身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明创造的结果。
前言
本文研究的是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问题,所以在正文前不得不先对两个重要的概念做出界定:其一是“史 前”;其二是“辽河上游”。关于“史前”这一概念,由于历史学界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看法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史前应界定到夏以前,有的学者则以为史前应是商以前,而本文所研究的史前文化下限至西周以前,即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辽河上游”的地理范畴,自从苏秉琦先生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以来,辽河上游地区作为著名的红山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被学术界划归到“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文化区”之中。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考古学界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文化区”的概念。郭大顺先生在《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言》中概括为:东北文化区是与中原文化区和东南沿海文化区并立的史前三大考古文化区系之一,其区域分布十分广阔,涵盖了广大的东北亚地区。这一区域既属于广义上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的一部分,但又与整个北方文化区有所区别。郭大顺进而认为,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地区和内蒙古的赤峰地区在内的辽河上游地区,处于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此外学术界近年来还提出了一个“辽西古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区域概念,关于这一文化区域范围的界定,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意见。张忠培先生认为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及其支流地区,这个范围接近地理学意义上的辽河上游地区;朱延平先生在文化区系意义上所界定的辽西区,其地域范围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南部、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地区。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北方文化区”、“东北文化区”还是“辽西文化区”,其史前时期文化发展的重心都是在辽河上游地区,那么,这里所指的辽河上游地区是一个广义的地理范围,这一区域依据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辐射的地域分布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燕山以北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教来河等流域;燕山以南的滦河、洵河以及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流域,其中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间山和燕山等山脉分布其中。这一广阔的区域地势大体为西北高、多山地,东南低、多丘陵、平原。行政区划属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内蒙古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
在辽河上游这一广阔的区域内埋藏着丰富的考古学文化,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始于解放前,主要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