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1
X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
FONT>
导 言
辽河自古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它的上游分为两支:其一是发源于吉林省哈达岭的东辽河;另一支是发源于内蒙苏克斜鲁山东麓的西辽河。由于西辽河流域是新石器一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故本文所提及的辽河上游暂不包含东辽河地区。按照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来看,辽河上游地区分为燕山南北两部分:燕山以北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教来河等流域;燕山以南则遍布滦河、泃河以及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流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等山脉分布其中。它的行政区划涵盖了辽宁省朝阳、阜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当然,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有些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要超出这个范围,或者邻近文化区的某种文化深入到此区,但上述的地理范围基本是辽河上游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一个较为稳定的分布区。
自20世纪初,学者们便开始对该区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到内蒙古林西和赤峰地区考察,采集到红山文化的陶片和石器标本。到了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其中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两种遗存。此后,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掘,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也依次被正式命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批重要的遗址得到发掘,同时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也被识别出来。至此,辽河上游地区已被发现的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依次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间约从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后。
辽河上游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农、牧、林相互交错的特点,同时使得该区的经济结构也具备了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不能将本区的经济形态简单划归到东北北部的渔猎经济文化区范畴,渔猎经济仅是它复杂经济成分中的一种,此外还包括采集、农业、狩猎等其它成分。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本区各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本区新石器一青铜时代遗址被不断发现,围绕这些发现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学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大多涉及到对本区经济形态的研究,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然而,研究综述的著作至今尚未问世,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颇感遗憾。为了给同后研究者们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对各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在综述之余,对学术界尚有分歧的关于本区农业起源及比重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无论是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还是对农业起源问题的分析,都要以本区出土各考古学文化的发掘报告为依托,这是我们展开研究的基础。下面将在对各考古学文化做简单介绍的同时,从聚落房址、陶器、石器、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方面对重要遗址的发掘报告加以分门别类的概括。
一、 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相关考古发现
(一)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包括整个赤峰市和哲里木盟的西南部,以及医巫闾山到北京之间的辽西、冀东北地区。其典型遗址有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辽宁阜新查海、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此外,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还有辽宁康平王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小河西、榆树山、西梁、翁牛特旗大新井等。各遗存的年代接近,内涵大体相同,同属于兴隆洼文化。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这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所表现的不同发展面貌。总体来看,具备以下几个共性:
1、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挖掘,共发现房址170座1,聚落形态大体分环壕聚落和非环壕聚落。选址多位于地势较高的近水丘陵和台地之上,同期聚落遗存间隔较远,但聚落内部房址成排分布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