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心法》:只论是非,不管成败

熊逸

《王阳明:一切心法》

今天读完了熊逸写的《王阳明:一切心法》上卷,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感触:
1.儒家行为标准是“原则至上”。醇儒做事,不是计较利益得失,而是看这件事是否符合“天理”,也就是是否符合“原则”,只要符合“理”的事情,就会不计后果地付出行动,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为的准则是道义,而不是利益,比如读书,醇儒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书本上的内容,并在行为上果断付出行动,而非醇儒读书往往是为了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

大丈夫行事,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句话说的容易,能够做到的人始终寥寥无几。

2.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幸福需要笃信,只要你内心真的相信你做的事有意义,那么就会体验到幸福。比如王阳明,被流放到贵州偏僻的龙场,一个还没有开化的地方,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同样流放到此的三人,不久就死掉了,而王阳明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还传道授业,实现龙场悟道,同样的处境,但是最后出现不同的结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内心对环境的感悟,王阳明在埋葬那三个人的时候也指出自己虽然被流放到此,但是内心从来没有伤心过,故而能够很快适应被流放的环境。幸福是主观的事,和财富多寡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和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多怪缘于少见,宽容缘于识广!

3.王阳明四句教。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内心本就是纯粹的、无所谓善恶的,但一旦意念动了,善恶就随之而来,要靠内心的良知懂得区分善恶,通过不断抛弃内心的恶念,最终我们就会成为圣人。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
人在实践中将思辨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化为不假思索的情绪反应!

4.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动。心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行动,知行合一,主张在“事上磨”。醇儒都是笃信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且忠实地在践行,这也是成圣路上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我们现在的问题依然是知行脱节的问题,学生每天花十多个小时在学习书本知识,只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不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也是为了能上个好大学,以便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仅此而已。
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