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篇  红山文化玉器概况


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最为强劲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是在直接或间接吸收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大量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因素。在出土陶器群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一方面风格浑厚的夹砂筒形陶器大量使用,另一方面具有典型中原仰韶文化风格的彩陶器融入其中,整体文 化面貌焕然一新。距今5000年左右,是中国史前社会的一个转型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不同区域的诸多考古学文化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明化进程显著加快,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率先走在了前沿,玉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并最终确立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国史前时期的玉文化中心地位,从而迎来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一、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群的出现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明确分成四个大的发展时期,前三期玉器数量很少,典型玉器群出自第四期,主要出土地点有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阜新县胡头沟、凌源县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玉器造型可大体分为装饰类、工具类、动物类、人物类、特殊类等。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出土数量显著增多,造型极富变化,雕琢工艺精良,在中国北方地区独树一帜。
装饰类玉器主要有环、珠、曲面牌饰、菱形饰等。玉环均呈圆形,外缘较厚,内缘较薄,横截面呈三角形。玉珠形制多样,有的呈亚腰状,也有的呈圆球形、半球形或扁圆薄片形。曲面牌饰上半部呈长方形,下半部呈半圆形,正面弧曲,其上分布有规整的瓦沟纹。菱形器边缘磨薄,中部偏上有一个椭圆形钻孔。
工具类玉器有斧、钺、棒形器、纺瓜等。玉斧呈长方形,弧顶,斜刃。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较大的圆孔,
内外侧边缘磨薄。棒形器一类为短柱状,另一类为长柱形。纺瓜呈桂叶形或椭圆形,体侧有一周凹槽。
动物类玉器主要有玉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等。玉猪龙分为两类,一类体蜷曲如环,首尾相连或相距甚近,头部较大,双耳呈圆尖状竖起;另一类首尾明显分开,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髭。双猪首环形器呈长条形,顶侧呈三联弧状,底侧平直,器身中部并排横穿三个较大的圆孔,两端各雕出一个猪首形象。双猪首璜呈弧形,双首外伸,吻部凸出。兽面形器略呈三角形,器体扁平,双耳呈圆尖状,朝斜上方竖起,双目圆睁,双唇紧闭,下颌亦呈圆尖状。玉鸟头部外凸,双翅展开,尾部平伸,通体光素或双翅及尾部正面刻有浅凹槽。玉鸮分为两类,一类双翅微展,双爪作攀附状;另一类双翅奋力展开,呈圆弧状,未见双爪。玉龟分为两类,一类龟体平面呈椭圆形,龟背隆起,其上刻有规整的龟背纹,首、尾、足均作缩入体内状;另一类龟背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略外鼓,未饰纹饰,首、尾及四足明显外伸。玉鱼分为两类,一类体扁平,有鳍、尾,通体光素;另一类呈扁锥形,颈部及体侧均刻有纹饰。玉蚕呈圆柱状,顶端较粗,端面雕琢出眼、鼻等器官,尾部便呈圆尖状。
人物类玉器较少,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大型石棺墓内出土1件玉人,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正式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人。巴林右旗出土1件玉人面,头顶较平,脸颊外弧,下颌呈圆尖状,五官清晰,双目、鼻均呈三角形,唇下施密集的网格纹。
特殊类玉器有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
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类,常与箍形器共出自中心性大墓内,造型复杂,寓意深刻。主要有以下五类:一类呈长方形,中部为圆形镂空,两侧外伸勾角略直;二类亦呈长方形,中部镂空作勾云状盘卷,两侧外伸勾角弯曲明显;三类略呈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亦作勾云状盘卷,体外侧呈对称状伸出多个小凸;四类呈椭圆形,仅下侧中部外伸三个尖齿状小凸;五类呈圆角长方形,上侧长边平直,两端中部各外伸一对方形小凸,下侧两端尖角明显内收,中部外伸一排规整的尖齿状小凸。箍形器均呈扁圆筒状,腹壁斜直,一端作平口,另一端作斜长口。靠近平口一端边缘通常钻有两个对称的圆形小孔。玉璧外缘呈圆形、方圆形或正方形,内缘均呈圆形,内外侧边缘磨薄,通体光素。双联玉璧上小下大,上端呈半圆形、圆弧形或尖圆形,下端呈圆形或接近方圆形,中部两孔亦上小下大,内外侧边缘磨薄。三联玉璧分为两类,一类与双联玉璧造型相近,体中部有三个自上而下依次渐大的圆孔;另一类呈长条状,一侧平直,另一侧呈三联弧状,体中部并排分部三个大小相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