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六棱长颈瓶”会增值吗?快看看你家还有没有“宋代哥窑六棱长颈瓶”

  《管孔窥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

  

  明清以来仿哥窑器很多,大部分都是景德镇所烧制。尽管是工艺精美,但较之宋哥却欠缺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他还表示,若要对宋代哥窑器物有所全面认识,必须要做到唯物辩证,用传统的目测加科学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最 具说服力的。

  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哥窑就在龙泉,佐证有三:其一,目前发现的文献中,只有个别记载未提到龙泉;其二,在各地群众相传的历史中,只有龙泉这个地方无人不知哥窑。其他地方如果有过如此著 名的窑口,为何没广泛流传下来;其三,在宋代,龙泉窑的规模和知名度都十分显著,为何没有列入五大名窑?就是因为用哥窑代表了。

  “哥窑”一名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其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认定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将“官、哥、汝、定、钧”列为宋代五大名窑。

  

  传世哥窑最为令人称道的特征——仔细观察可见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后世鉴赏家称之为“聚沫攒珠”。哥窑的釉面静穆古雅,开片分为两种,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 色,深浅两色交织,为人美誉为“金丝铁线”。

  历史文献中有关哥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元代孔齐所撰《静斋至正直记》一书:“乙未冬(至正十五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元·孔齐 《静斋至正直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册116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记述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即:杭州、哥哥洞窑、哥哥窑、古官窑。实际上,这几个关键词已经隐约道出了一些事实,比如,上海博物馆已故馆长汪庆正先生就推测“哥哥窑”是“哥哥洞窑”的简称,而“哥窑”则是“哥哥窑”的简称;杭州,则意味着是哥窑的窑址所在;古官窑,则是说,哥窑一开始是仿官窑的,否则,谈不上什么“绝类”,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故宫博物院等所藏的哥窑瓷器,在釉面特征上与官窑瓷器一样以及所谓的官哥不分现象。[ 耿宝昌先生在《宋代哥窑瓷器赏鉴》一文中指出,哥窑瓷器釉中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攒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此乃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到了明代,文献中哥窑的记载逐渐增多,如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格古要论》中“古窑器论”之“哥窑”条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麄(粗)燥,色亦不好。”,此处,也有几个关键词要注意:旧、色青、铁足紫口、元末新烧,这段文字表明,哥窑至少在元末之前就开始烧造,其典型特征有色青且浓淡不一、铁足紫口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