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笔下的“昌吉叛乱”

罪恶总是不得人心的。
乾隆年间,大清王朝三次用兵新疆平叛。
第一次:乾隆二十年(1755)春,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清廷分兵两路进兵伊犁,沿途民众献酒肉迎接大军平叛,清军兵不血刃进抵伊犁,达瓦齐兵败出逃,翻越天山,逃往乌什,被回部首领霍集斯抓获,交给朝廷。
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1757)厄鲁特部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廷再次兵分两路进剿阿睦尔撒纳。清军长驱直入,阿睦尔撒纳败走哈萨克,逃往沙俄,不久得了瘟疫死掉了,尸首被沙俄移交清廷。
第三次,乾隆二十三年(1758)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清军再次兵分两路,大举向叶尔羌进攻,“大小和卓”弃城出逃,清军在巴达克山全歼叛军,“大小和卓”被当地首领擒杀。在历次平叛的过程中,哈密王、吐鲁番郡王、库车王等回部将领,站在国家大一统的立场,随清军平叛,提供军需给养。
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在乌鲁木齐充军时,新疆已平稳,屯垦成规模。但是发生了一起意想不到的事,在昌吉屯田的流放犯人发生了叛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修建迪化城的时候,在西北90里的平原上修建了宁边城,在现今昌吉市内,城周长3里5分,高1.5丈。有4门。宁边城的建立,主要为了屯田驻军,新疆的地名中,带有“屯、堡”的名称,最初均起源于屯垦。城主要用于驻军和行政,堡主要是屯田的哨所和管理机构。
这起叛乱是突发的,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但今天看来,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
起因是这样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八月十五晚上,宁边城掌管屯田的屯官不知怎么就发了善心,要犒赏流放屯田的人,将酒肉放在城外的山坡上,赏月饮酒。但是,这位屯官喝多了,失态了,也变态了,让所有流放的妇女给他唱歌,估计还有动手动脚的举动。
乾隆年间,被流放的人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犯罪官员及亲属,一类是犯罪的地方恶人。这些人原本都不是善茬,也不是干活的人。其中还有这样一类人,干活可以不能侮辱人。这些人原本都是使唤他人习惯了,发配新疆屯田,此生也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也就不把屯官放在眼中。
这屯官犯了一个大忌,跟这群把命不当回事的人斗狠。结果造成了犯屯的暴动。于是,这些屯垦的人犯群情激愤,杀死屯官,劫持宁边城驻军的武器仓库,占据宁边城。
八月十六日早上,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当时乌鲁木齐的办事大臣是大学士温福。此人军人出事,当过兵部文书、户部郎中,湖南、贵州布政使、内阁侍读学士。曾跟随定边将军兆惠讨伐“大小和卓”,在叶尔羌之战立过战功。听说昌吉屯犯发生了叛乱,并不惊慌,下令集合部队,由于士兵都在各军屯点上,难以集中。城内人员集合后,一清点,只有147人。乌鲁木齐的驻军都是跟着温福南征北战的雄兵,根本瞧不上犯屯的那帮乌合之众。
于是,温将军亲自披挂上阵,带着147人,兵出西门,准备到昌吉平乱。人马走到红山嘴下,随队的守备刘德骑马拦住队伍说,这个地方离昌吉有90里地,我们行军一天才能到达宁边城,对方以逸待劳,我方攻城人数不足胜少败多。头屯河虽然宽,但水浅策马就可以趟过,不是可以防守的好地势。而红山这地方则可以防守。这些乱臣贼子夺取宁边城后,肯定不会固守,应该马上就会来乌鲁木齐攻城。不如,就驻兵在此,借着红山为屏障,对方也不知我们的兵力,这样我们可以借着山势冲锋,反劳为逸,一定可以平息叛乱。
听得良策,才是为将的根本,于是温福将指挥权交由守备刘德。
守军等到天黑,果然叛乱的人马卷着风尘来了。
此时,刘德左手执红色令旗,右手执剑,对士兵说,看远处扬起的沙尘,叛乱的人不会超过一千,这些人都是亡命徒,不容易抵挡,但这些人骑的都是屯马,没有战斗的经验,只要受伤,肯定会向后逃,你们人手执一支火枪,单膝跪地,只伏击屯马,马队一乱,人自然就乱了。
叛乱的人马越来越近,刘德再次下令,不能随意开枪,如果看到人影就开枪,火药肯定要先用完,等敌人到跟前时,反而没了火药。等我令旗挥下时,大家一起开枪,违令者斩。
叛乱的人马也看见了红山嘴下的清军已列阵等待。于是,对方开始冲锋,枪声大作,但射程根本杀伤不到清军。叛乱的马队越来越近,弹丸落地点也越来越近。当清军前队有一名士兵被铅弹击中受伤时。刘德大吼,对方的铅弹能伤到我们,我们的铅弹也就可以伤及对方了。于是,挥下手中的令旗。清军的火枪同时鸣响,叛乱队伍的屯马果然受到惊吓,掉头横冲直撞的逃跑,清军士兵趁机纵马追杀。
在温福出征前,昌吉通判赫尔喜就单枪匹马接击过叛军。昌吉发生叛乱前,赫尔喜奉命调往乌鲁木齐核检仓库。当得知永边城被攻陷,赫尔喜愤愤不已,毕竟是在他的管区内发生了叛乱。他向温福请求说,屯官激起叛乱,参与叛乱的人未必出自本意。我愿意先行劝降他们,晓之以利害,如果他们都是忘恩背义之人,不愿返归正途,我就杀了头目,和他们同归于尽。大家劝阻不住。赫尔喜独自骑马出城迎叛军而去。
赫尔喜在中途路遇叛乱的马队,拦住去向,以大义开导。但叛乱头目说,赫大人,您是好官,平日里待我们不薄,但这事与您无关,开弓没有回头箭,事态已发生到如此地步,我们已没有回头的路了。于是,将赫尔喜送到路边,然后继续向乌鲁木齐进发。赫尔喜长叹一声,然后纵马抽刀杀向叛乱的队伍,杀死几人后,寡不敌众,被众人杀死。
在昌吉叛乱中,记录了五种官员,我们怎么去评价他们。
第一是挑起事端的屯官,此人没有留下姓名和出处,激起叛乱并非此一件事就能促成,平日里这个屯官一定是飞扬跋扈的主,把犯屯不当人,吆五喝六,鞭打脚踢,在犯屯中积怨已深,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八月十五的酒后,屯官再发淫威时,造成了一人振臂,众人响应的局面。于是,暴动发生了。屯官被叛乱的犯人用铡刀从脚开始一寸寸的切到头顶,平乱之后,尸体才被用铁锹拢在一起,埋葬时,没有人为他烧一张纸。可见此人死有余辜。
第二是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此人原本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也曾和纪晓岚一样,发配乌里亚苏台从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面部受枪伤。此人出身贵族,勇武有佳。难得的是,这类将军,可以听进去下级官员的意见,授权指挥,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此事发生两年后,温福被任命为定边将军,进兵征讨西川,拉开第二次收复金川的战役,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木果木战斗中遭偷袭战死疆场。
第三是昌吉通判赫尔喜,事发时,他并不在宁边城,屯官不是他的下属,屯犯也不归他管理,城防失守,也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作为地方官,事发后,主动请缨,坚持“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条,甘愿以身殉国,是一个负责的官员。他的灵枢扶归家乡时,沿途的民众纷纷哭祭。
第四是守备刘德,他的上面还有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而在面对紧急事件时,敢于越级请求,主动承担指挥任务。事后,温福对刘德的评价是,刘德这货看上去像个乡巴佬,但是面临战事时如此镇定,而那些参将、都司只会逢迎上级,按部就班,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所以平定昌吉之乱,刘德是首功。
第五是温福所提到的参将、都司,这类人怎么提上来的不知道,当战事来临,只会听命行事,没有主动性,能溜就溜,能躲则躲,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帝王分忧,这类官在现实中大量存在。
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习惯以结果为导向,结果胜,则过程无错。但是结果导向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性。比如,温福如果没听刘德的,结果也许不一样。所以在一件事成功的链条上,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同欲者憎,同忧者亲”,这其实是温福表彰刘德的主要原因。
刘德的方法能取胜,源于温福的认可。老纪《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这段故事,也许是要说明,每一个个体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温福在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期间,对老纪非常好,老纪写这段故事时,温福已战死沙场很多年了。
这也算是老纪用文字记录来报恩吧。

前四篇《阅微草堂笔记》的解读

在我眼中,你不如狗呀!

命中注定,不该有的别强求!

为了回家,谁在哭!

火会绕开“孝子”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