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笔下的“昌吉叛乱” 2024-05-16 19:46:34 罪恶总是不得人心的。乾隆年间,大清王朝三次用兵新疆平叛。第一次:乾隆二十年(1755)春,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清廷分兵两路进兵伊犁,沿途民众献酒肉迎接大军平叛,清军兵不血刃进抵伊犁,达瓦齐兵败出逃,翻越天山,逃往乌什,被回部首领霍集斯抓获,交给朝廷。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1757)厄鲁特部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廷再次兵分两路进剿阿睦尔撒纳。清军长驱直入,阿睦尔撒纳败走哈萨克,逃往沙俄,不久得了瘟疫死掉了,尸首被沙俄移交清廷。第三次,乾隆二十三年(1758)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清军再次兵分两路,大举向叶尔羌进攻,“大小和卓”弃城出逃,清军在巴达克山全歼叛军,“大小和卓”被当地首领擒杀。在历次平叛的过程中,哈密王、吐鲁番郡王、库车王等回部将领,站在国家大一统的立场,随清军平叛,提供军需给养。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在乌鲁木齐充军时,新疆已平稳,屯垦成规模。但是发生了一起意想不到的事,在昌吉屯田的流放犯人发生了叛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修建迪化城的时候,在西北90里的平原上修建了宁边城,在现今昌吉市内,城周长3里5分,高1.5丈。有4门。宁边城的建立,主要为了屯田驻军,新疆的地名中,带有“屯、堡”的名称,最初均起源于屯垦。城主要用于驻军和行政,堡主要是屯田的哨所和管理机构。这起叛乱是突发的,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但今天看来,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起因是这样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八月十五晚上,宁边城掌管屯田的屯官不知怎么就发了善心,要犒赏流放屯田的人,将酒肉放在城外的山坡上,赏月饮酒。但是,这位屯官喝多了,失态了,也变态了,让所有流放的妇女给他唱歌,估计还有动手动脚的举动。乾隆年间,被流放的人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犯罪官员及亲属,一类是犯罪的地方恶人。这些人原本都不是善茬,也不是干活的人。其中还有这样一类人,干活可以不能侮辱人。这些人原本都是使唤他人习惯了,发配新疆屯田,此生也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也就不把屯官放在眼中。这屯官犯了一个大忌,跟这群把命不当回事的人斗狠。结果造成了犯屯的暴动。于是,这些屯垦的人犯群情激愤,杀死屯官,劫持宁边城驻军的武器仓库,占据宁边城。八月十六日早上,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当时乌鲁木齐的办事大臣是大学士温福。此人军人出事,当过兵部文书、户部郎中,湖南、贵州布政使、内阁侍读学士。曾跟随定边将军兆惠讨伐“大小和卓”,在叶尔羌之战立过战功。听说昌吉屯犯发生了叛乱,并不惊慌,下令集合部队,由于士兵都在各军屯点上,难以集中。城内人员集合后,一清点,只有147人。乌鲁木齐的驻军都是跟着温福南征北战的雄兵,根本瞧不上犯屯的那帮乌合之众。于是,温将军亲自披挂上阵,带着147人,兵出西门,准备到昌吉平乱。人马走到红山嘴下,随队的守备刘德骑马拦住队伍说,这个地方离昌吉有90里地,我们行军一天才能到达宁边城,对方以逸待劳,我方攻城人数不足胜少败多。头屯河虽然宽,但水浅策马就可以趟过,不是可以防守的好地势。而红山这地方则可以防守。这些乱臣贼子夺取宁边城后,肯定不会固守,应该马上就会来乌鲁木齐攻城。不如,就驻兵在此,借着红山为屏障,对方也不知我们的兵力,这样我们可以借着山势冲锋,反劳为逸,一定可以平息叛乱。听得良策,才是为将的根本,于是温福将指挥权交由守备刘德。守军等到天黑,果然叛乱的人马卷着风尘来了。此时,刘德左手执红色令旗,右手执剑,对士兵说,看远处扬起的沙尘,叛乱的人不会超过一千,这些人都是亡命徒,不容易抵挡,但这些人骑的都是屯马,没有战斗的经验,只要受伤,肯定会向后逃,你们人手执一支火枪,单膝跪地,只伏击屯马,马队一乱,人自然就乱了。叛乱的人马越来越近,刘德再次下令,不能随意开枪,如果看到人影就开枪,火药肯定要先用完,等敌人到跟前时,反而没了火药。等我令旗挥下时,大家一起开枪,违令者斩。叛乱的人马也看见了红山嘴下的清军已列阵等待。于是,对方开始冲锋,枪声大作,但射程根本杀伤不到清军。叛乱的马队越来越近,弹丸落地点也越来越近。当清军前队有一名士兵被铅弹击中受伤时。刘德大吼,对方的铅弹能伤到我们,我们的铅弹也就可以伤及对方了。于是,挥下手中的令旗。清军的火枪同时鸣响,叛乱队伍的屯马果然受到惊吓,掉头横冲直撞的逃跑,清军士兵趁机纵马追杀。在温福出征前,昌吉通判赫尔喜就单枪匹马接击过叛军。昌吉发生叛乱前,赫尔喜奉命调往乌鲁木齐核检仓库。当得知永边城被攻陷,赫尔喜愤愤不已,毕竟是在他的管区内发生了叛乱。他向温福请求说,屯官激起叛乱,参与叛乱的人未必出自本意。我愿意先行劝降他们,晓之以利害,如果他们都是忘恩背义之人,不愿返归正途,我就杀了头目,和他们同归于尽。大家劝阻不住。赫尔喜独自骑马出城迎叛军而去。赫尔喜在中途路遇叛乱的马队,拦住去向,以大义开导。但叛乱头目说,赫大人,您是好官,平日里待我们不薄,但这事与您无关,开弓没有回头箭,事态已发生到如此地步,我们已没有回头的路了。于是,将赫尔喜送到路边,然后继续向乌鲁木齐进发。赫尔喜长叹一声,然后纵马抽刀杀向叛乱的队伍,杀死几人后,寡不敌众,被众人杀死。在昌吉叛乱中,记录了五种官员,我们怎么去评价他们。第一是挑起事端的屯官,此人没有留下姓名和出处,激起叛乱并非此一件事就能促成,平日里这个屯官一定是飞扬跋扈的主,把犯屯不当人,吆五喝六,鞭打脚踢,在犯屯中积怨已深,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八月十五的酒后,屯官再发淫威时,造成了一人振臂,众人响应的局面。于是,暴动发生了。屯官被叛乱的犯人用铡刀从脚开始一寸寸的切到头顶,平乱之后,尸体才被用铁锹拢在一起,埋葬时,没有人为他烧一张纸。可见此人死有余辜。第二是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此人原本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也曾和纪晓岚一样,发配乌里亚苏台从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面部受枪伤。此人出身贵族,勇武有佳。难得的是,这类将军,可以听进去下级官员的意见,授权指挥,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此事发生两年后,温福被任命为定边将军,进兵征讨西川,拉开第二次收复金川的战役,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木果木战斗中遭偷袭战死疆场。第三是昌吉通判赫尔喜,事发时,他并不在宁边城,屯官不是他的下属,屯犯也不归他管理,城防失守,也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作为地方官,事发后,主动请缨,坚持“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条,甘愿以身殉国,是一个负责的官员。他的灵枢扶归家乡时,沿途的民众纷纷哭祭。第四是守备刘德,他的上面还有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而在面对紧急事件时,敢于越级请求,主动承担指挥任务。事后,温福对刘德的评价是,刘德这货看上去像个乡巴佬,但是面临战事时如此镇定,而那些参将、都司只会逢迎上级,按部就班,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所以平定昌吉之乱,刘德是首功。第五是温福所提到的参将、都司,这类人怎么提上来的不知道,当战事来临,只会听命行事,没有主动性,能溜就溜,能躲则躲,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帝王分忧,这类官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习惯以结果为导向,结果胜,则过程无错。但是结果导向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性。比如,温福如果没听刘德的,结果也许不一样。所以在一件事成功的链条上,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同欲者憎,同忧者亲”,这其实是温福表彰刘德的主要原因。刘德的方法能取胜,源于温福的认可。老纪《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这段故事,也许是要说明,每一个个体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温福在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期间,对老纪非常好,老纪写这段故事时,温福已战死沙场很多年了。这也算是老纪用文字记录来报恩吧。 前四篇《阅微草堂笔记》的解读 在我眼中,你不如狗呀! 命中注定,不该有的别强求! 为了回家,谁在哭! 火会绕开“孝子”烧 赞 (0) 相关推荐 谢祺 | 清代湘黔苗疆的粮饷供给模式及其分化原因探析 摘要:清朝有严格的民苗隔离政策.为了避免军队与苗人接触,清廷推行了限制军屯扩大并从内陆输送军粮.协饷的补给模式.这一模式并未彻底解决军队补给问题,苗疆清军往往自行就地解决补给,向驻地和运输路线附近苗人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全富《在沃日土司官寨下看云卷云舒》 [阅读悦读丨散文]苏音<又闻知了声> 图文/杨全富 [作者简介]杨全富,又名阿都登巴,藏族,现年43岁,康巴作家群作家,四川省教育报刊社特约作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七月仲夏时分,在 ... 乾隆的十全武功(一)——两平大小金川 乾隆五十七年,已经八十多岁的乾隆老爷爷闲坐在养心殿,回想起自从二十多岁当皇帝到如今将近六十年大清日益强盛国泰民安,不禁心中称赞自己真是个旷世明君,就在他沉思的时候,传来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清军出征廓尔喀 ... 【西山十戾·驴】六、大小金川的前世今生 在海兰察的职业生涯中,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也正是这一战,让海兰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很多人不太清楚,这个乾隆帝十全武功中占了俩名额的大小金川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 大小金川 ... 乾隆皇帝二征金川,乾隆震怒,代价极其惨重,为何一定要去征讨? 2020-08-17 10:56:29 乾隆四征缅甸,最终在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以议和停战谢幕.结果就在清缅恢复和平两年之后,再次对大小金川用兵.在第一次金川之役平息之后,大金川跟"革布什扎& ... 乾隆出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纪晓岚连忙对出下联:“一木是木,两木是林,三木是森”。 在王安石的元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大年初一欢呼雀跃的场景,在诗中除了写了人们欢快的场景也描写了人们用"新桃"换下"旧符"的场景,这主要就表现为辞旧迎新的意思.而 ... 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 三日为晶,纪晓岚的下联堪称经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透露着文化的点点滴滴.对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对联.当然了,春联是比较正规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对联来娱乐.一个人出一个上 ... 纪晓岚的书法对联 虚竹幽兰生静契: 和风朗日惬天怀. 不与时贤殊兴遇: 每因古趣见风流. 紫鸾对舞菱花镜: 海燕双栖玳瑁梁. 放眼青山摩诘画: 荡胸碧海少陵诗. 宝露春涵芝圃秀: 彩云晴映玉阶明.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 纪晓岚书法对联,文气十足! 111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乾隆说出了上联:“两碟豆。”纪晓岚说:“一瓯油。”乾隆大笑说: “纪爱卿你对错了,朕说的是‘林间两蝶斗’。”臣对的是水上一鸥游”。乾隆又出第二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对曰: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无国能及.对联作为作为我国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吟诗作对也成了古人每天的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自己才华最好的方式.因为对联最能考较 ... 嘉庆掌权后,立刻赐死和珅,乾隆另一宠臣纪晓岚的结局如何 纪晓岚与和珅都是乾隆身边的宠臣,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去世后,嘉庆却立刻赐死了和珅,那么,纪晓岚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纪晓岚剧照 其实,纪晓岚与和珅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种臣子. 1754年,才华横溢的纪 ... 方丈出上联:“山山出竹竹成林”,纪晓岚的下联实在太经典 说起我国的对联,其实早就深入人心,而且世代相传.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贴的春联,给老人祝寿写的寿联,亲朋好友结婚送上的喜联,其实就是对联文化的一种,可以说对联文化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生活 ... 纪晓岚(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纪晓岚(1724--1805)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崔尔庄镇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 ... 《纪晓岚诗文集》原文及译文 `纪昀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