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竟用火烤?此人偏不信邪,用这种有悖常理的方式立了大功
1947年春天,东北我军准备向国民党军发起夏季攻势。驻在东满吉林地区的我军第6纵队,准备向拉法至吉林的15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发起攻击,打通拉吉线。
纵队司令员洪学智决定,由工兵配合步兵使用炸药摧毁沿途敌人的碉堡等军事设施,为主力打开通路。为此,特用大车从哈尔滨运来了15000公斤炸药。
炸药运到第六纵队之后,纵队司令部立即组织试验,证明这是一批废炸药。
纵队首长接到炸药不能爆炸的报告后,十分焦急。因为作战计划已经上级批准,距攻击发起的时间不足10天了,临时能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炸药呢?
洪学智立即找到对爆破有研究的副司令员杨国夫商量办法。
杨国夫对洪学智说:“有一个人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是48团的参谋霍兰田。”
这个霍兰田是1942年抗大一分校工兵队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到渤海军区直属团当过工兵班长、排长,是公认的爆破业务尖子。他一直在杨国夫领导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很多爆破任务。
1942年霍兰田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严重的伤,很可能被迫离开部队。
杨国夫知道后亲自看望了霍兰田,说道:“你以后虽然不能亲自搞爆破了,还有嘴,可以把战斗骨干抽上来办学习班,由你给他们讲课,吃高粱还得留种子么!”
霍兰田伤好后,在杨国夫的亲自操办下,办起了地雷爆破训练班,先后培训了上千名爆破技术骨干,并革新创造了10多种爆破专用工具器材。
正是因为对手下这名爱将非常了解,所以杨国夫在几乎所有人都一筹莫展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霍兰田身上。
霍兰田到达纵队后,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二话不说就开始行动了。
他拿起炸药看了看,摸了一摸,初步断定这是炸药受潮所致。
他记得在抗大学习时教员讲过,炸药含水量达到1%时,起爆反应就会迟钝,含水量达到3%时就失效了。
他凭手感,初步确认这批炸药不能起爆的原因是受潮含水分超过了规定的比例,但如何解决受潮的问题却没有学过。
开始他想晒晒看,可是4月份的吉林,天气还冷,地还没有化冻,一时难以奏效,不能满足即将打响的战斗的需要。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用热锅或其他工具烘干的办法,决定把炸药放到热锅上或其他工具上烘干。
这种做法无疑是有极大危险性的,因为炸药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爆炸。锅下面烧着火,锅里放着待烘干的炸药,当时又没有可靠的仪器控制温度,其危险性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大战很快就要打响,绝不能缺了炸药,偏偏不信邪的霍兰田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找到解决办法。
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完全有悖常理,甚至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试验——居然直接用火去烘烤炸药。
霍兰田找了一个废罐头盒,在野外找了一个大坑,用石头支了个火灶就开始了试验。
第一次,先用小火烤。烤着烤着,只见炸药上面出现了一层泡沫。泡沫里现出蛋清色,一看便知道这是水分。
他暂时停止烘烤,待炸药冷却后,将其搓碎成粉末状装在一个纸筒中做试验。
试验结果是:有了一点爆炸声,但不脆,硝烟也很淡。但是这使霍兰田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再烤下去。
第二次试验,在炸药表面上出现蛋清色水分时,继续加温,等到表面没有泡沫了,呈现出一定亮度,冒的烟呈黑色又不全黑,还带有浓浓的雾气时停火。
经试验,爆炸声比第一次清脆多了,但硝烟还不够正常。
第三次试验他延长了烘烤时间,烤到最后,表面上放出光洁亮光,冒的烟呈黑色且少得多了,他估计没有水分了,便立即停火。
待炸药冷却粉碎后,一看便知与平时使用的炸药几乎一样了,他立即带着样品向杨国夫做了汇报。
杨国夫非常高兴:“好,太好了!你小子不信邪,还真搞出了名堂!咱们一起去试验爆破效果!”
杨国夫带着霍兰田和警卫员一起来到野外,他亲自察看地形后,指着一块已经倒塌的石碑说道:“就放在它下面,试试看威力如何。”
霍兰田将大约0.25公斤炸药包好放到了石碑下,点火起爆后,石碑完全被炸断了。
杨国夫连声喊道:“好,好!好极了!这一下把拉吉线上的爆破问题解决了!”
第二天,杨国夫就下令,把全纵队的工兵连排干部全部集中起来,由霍兰田给他们讲解烘烤炸药的方式。
在霍兰田的指导和带领下,众人把15000公斤报废的炸药全部进行了烘烤,让他们重新恢复了威力,并在东北战场上大显神威。
霍兰田因此立下大功,受到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表彰,并于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