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联谊会看大龄剩女之所以被剩下的几个原因
前不久,公司和当地团市委联合举办了一场大龄男女联谊活动。
团委组织50名女青年,年龄在30岁以上,分属机关、教育、卫生三个行业,主要是公务员、教师和医护人员,根据事后统计,这些女青年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30岁,其中公务员7人,教师12人,医师13人,护士18人,学历最高研究生,最低的进修大专。
我公司挑选50名男青年,没有一线员工,全部是科室的技术员、销售部骨干,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30岁,学历全是本科,户籍均属外地。
联谊会地点选在一家绿地山庄,适宜男女青年谈谈恋爱。联系项目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击鼓传花、男女对唱、双人合璧、齐心协力,晚餐后有两小时单独约会时间。整个联谊会气氛并不热烈,好几个环节出现冷场,要么男青年不愿上场,要么女青年扭扭捏捏,要么配合不够默契,晚餐虽然要求男女搭配,但还是男与男坐一桌,女和女在一起,饭后更没有一对有约会要求,我们只好提早收场。
第二天,我组织参加联谊的50名员工开会,了解参加联谊感受。问及为什么不主动,大家的回答是这样的:
她们表情冷淡,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自己外地的,恋爱不可能,成家更不可能,就别化力气了;
几乎年纪都比自己大,还是喜欢小一点的女孩子;
感觉这些女孩子经历丰富,都有故事,害怕驾驭不了。
我把会议结果向团市委做了反馈,并对大龄女青年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一般来说,女子找对象眼睛朝上,希望找一个各方面比自己强的男人做靠山;男性则刚好相反,更看重女性的年龄和外貌。按照这个逻辑,女子剩下的大多优质,男性剩下的要么自身条件不好,要么家庭条件不好,但这次联谊会推翻了这一结论。大龄剩女之所以剩下来,基本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剩女在同层次的女性中,无论是外貌、年龄、学历还是家庭背景都不是最优秀的。在择偶目光投向这群女性群的男性眼里,剩女配不上优质二字;
二是大龄剩女心态矛盾,既有嫁不出的担忧,又有不愁嫁的优越感,两种心态导致犹豫不决,一拖再拖,婚事就拖下来了;
三是大龄剩女的择偶要求并不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女性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小女生在作怪,和年龄几乎没有关系,即便40岁了还在等待心中的白马王子出现,等着等着就等老了;
四是大龄剩女大多经历过感情的伤害。女性年轻时其实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眼光也不远,她们爱的是那些坏坏的男生,油油的男生,而这些男生后来大多成为渣男。当明白过来的时候,原本看不上的只会读书、只会事业的男生已经和她们没有关系了。优质男也不会要这些有故事、不是一张白纸的所谓优质女;
五是大龄剩女受毒鸡汤之害不浅。大龄剩女基本都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不菲,在她们的观念里,婚姻是负担,孩子是累赘,一个人可以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