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振 || 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题图来自网络)
《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
作者|周刚振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一篇《长面条定亲》的文章,发表在省市级多家报刊上。
里面有着这样一个细节:“于是乎,小伙子钻进灶火,把一个二尺五的桐木风箱拉得“啪啪”直响,让疙瘩火呼呼乱窜。在案板上忙活的母亲,也把擀杖滚得“丁丁当当”,像是戏台子上的“吵台子”一样,只等着大戏开场——”
的确,那年月,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风箱,做饭时,拉动风箱杆,扑嗒扑嗒,火苗也随着节奏一强一弱,一明一暗。而烧火拉风箱简直就是一种活享受,让人听了心情很愉快、很美实。听着这声音,又使人有了生活的奔头。
农村人过红白喜事,主家则要向邻里借来七八口大环锅,铁锅是一字型排成行支起,再用土柸围严然后用泥巴糊住缝隙。
风箱自然是一口锅配带一个,烧火的大都是上了50岁的男人,一旦烧起火来,“啪嗒、啪嗒!”声音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尤其是村南头铁匠铺杨师傅那个风箱,一般人没功夫是拉不动的,只见杨师傅夹着烧的红堂堂的铁料不停地翻呵转呵,他那个儿子光着膀子在拉风箱,那个姿势啊,真是把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那年代柴火也是很缺的,就连河边的野草也被人连根拔了去当柴烧。而用风箱烧火做饭还取决于柴的干湿,干柴自然好着,火且旺,一旦柴湿了,一拉风箱只顾冒黑烟,就是不起火焰,直熏的人两眼泪连连,这时候就想起农村人唱的花鼓戏《石榴娃烧火》来,柴湿的烧不着,石榴娃那个苦啊、愁啊,绝望之极!
想着拉着,拉着想着,由于湿柴慢慢地被烘干,“嘭”地一声火着了,心情也随着那“嘭”地一声开朗了许多。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慢慢地有吃的有喝的了,日子好过了。
紧接着,在搞新农村建设中,锅灶改建了,由原来的风箱烧火做饭一改为自吸灶,好多农家盖起了新楼房,灶房上竖起了高高的烟筒,还有像哪家人过红白喜事什么的,也由鼓风机替代了原来的风箱,从此,那祖祖辈辈人用的桐木风箱慢慢地被人们从生活中遗弃了、淘汰了,而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了。
别了,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别了,那段刻骨铭心般的苦难岁月。
周刚振,男,陕西商州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曾有作品在《延河》、《三秦都市报》、《劳动周报》、《商洛日报》、《中国诗乡》、《诗友》、《乡土诗人》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有30余篇(首)获国家级各种征文奖,并入选多种选本中,现为《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文艺版编辑。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1、要求不违背政治内容,文字表达清新流畅,贴近生活;
2、本微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
3、来稿一律请以附件形式打包word文档发送,务必请附带作者简介一份、本人照片一张。
4、稿费每月5号左右发放一次。赞赏即稿酬,读者的所有赞赏将全额发给原创作者。
编辑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推荐一个优质公众号:新陕网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关注
关注“新陕网”,了解三秦事。
品味秦人文化,领略新陕西!
我们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
提倡健康精神生活!
欢迎来稿!一旦录用,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