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有“占位”,到底是个嘛东西?
如何回答?
老师,老师,听到有人在议论“占位性病灶”,总觉得不对,但我又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解释。能够给我讲讲么?
当然不对!医生们确实有“保护性医疗”的意识,但用“占位性病灶”来代替肝癌诊断,以防止患者的担忧,显然并不是他们的通用策略。另外,目前患者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医院,预约一个检查都要排好多天的队,医生们还面临“缩短住院时间”的很大压力,他们只希望快快治好病人,让他们早日出院,应该没有什么动机让患者去多做那些不必要的检查!
肝内发现了占位性病变(红箭所示)
其实,医生们在诊断疾病时,都非常希望能够做出非常明确的诊断。试问有哪个医生不希望自己是诊断符合率很高的“高水平医生”呢?
然而,现实情况会复杂得多。因为有一些病变很不典型,或者是诊断依据还不够充分,医生们就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了!在他们无法做出肯定或否定诊断时,就只得勉强做出“或然”的诊断——即可能是这个,也可能是那个什么病变,需要进一步进行鉴别。他们的意图就是,不能贸然乱下结论,应该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收集到更多的诊断证据后再做出肯定或否定诊断。
占位性病变是影像科医生“发明”的专用词,在X线、CT、MRI、超声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报告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影像科医生看片做诊断,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有无病变,第二步就是确定这个病变到底是什么病。
令人遗憾的是,影像科医生并不能保证做到:每一次的影像诊断都完整地走完这两步。有时走了第一步(即发现了病变)后就发现第二步走不下去了(即不能确定这个病变到底是什么)。但事情也不能就这样拖着,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吧?于是,一些"妥协性”的用词就被创造出来了。
占位性病变(具体描述时也常写成“病灶”),就是这样一个妥协性的用词。它只代表医生已经发现了有个“东西”占了正常脏器里面的一些位置,但暂时不能肯定是个什么疾病!
所以说,占位性病变并不是一个具体疾病的诊断。虽然其中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比例会最终确定为肿瘤,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是恶性肿瘤,还有良性的呢!恶性肿瘤中的”恶性程度“也还有高低。同时,还有相当的比例,可能是炎症、变性、增生,甚至可能是某种寄生虫等。
简单总结一句:占位性病变只代表有病变,并不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
发现占位性病变后,别忙着悲伤和担忧,也千万别不管不顾,一般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便确定病变到底是什么。把诊断真正弄清楚了,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跟从前相比,现在患者就医后所接受的检查项目的确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其实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并不是医生有意要多做检查。因为近年来,医学发展迅猛,许多新的影像检查方法以及其他检测手段不断涌现,各有其独到之处,对疾病的诊断逐渐达到很“精准”的水平,使很多以前的“不治之症”或“疑难杂症”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蓝天白云都少见的情况下,人均寿命还越来越长,应该就有相当程度得益于医学的发展吧!
当然不行!
前面也说了,占位性病变有相当比例是对身体健康有较大影响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小病“熬”成大病,等到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再想来吃“后悔药”可是吃不好的。
当然,我也说了,这些占位性病变中,也还有相当比例是良性的,甚至可与人长期(甚至是终生)和平共存的。但是,在没有诊断明确之前,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心如止水”?“要万一是恶性的怎么办呢?”这样的担忧总是会让人心绪不宁吧?
所以,还是好好的听医生的建议,做做进一步检查吧!明确诊断后,也不用瞎担心了不是?
比较多出现的有肺、肝、乳腺、胃肠、肾脏、子宫卵巢以及脑部等部位。就连手足、骨头甚至是心脏都可能出现。其实,人体内所有组织器官都可能出现占位性病变,性质各不相同,危害也不一样,处理的方法当然也会有所差异。
根据部位、大小、性质的不同特点,后续的检查或检验的项目也要有所区别,有个筛选流程或程序,并不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的检查都做一遍。
其实也不一定。由于不同的医生在专业方向和素养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可凭现有资料做出确定诊断的病例也可能被诊断为”占位性病变“。所以,医生间的讨论、会诊就显得有价值了。目前,各级医院、各个学会组织都会经常性地组织科内会诊、疑难病例讨论、读片会、甚至是多学科会诊等活动;有些患者也会自行将一些影像资料拿到高一级医院找专家会诊,都是很好的方式,都有可能将”占位性病变“的暂时性诊断转为具体疾病的确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