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一个负债过亿的企业家,现在有负债上千万的吗?进来聊聊,看能不能东山再起?
混商会,做董秘,负债的老板接触太多!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代表不同的发展思路,同样的债务,不同的现状。
能负上千万债务的人,都是有资产的老板,比如生产厂房、土地、房屋等。
一、第一位王老板,地产商,资产规模50亿,负债最少40亿。
二线省会城市地产商,90年代做香烟批发起家,积上亿资产,2000年进入地产,五年时间圈了5块地,投了3家有资质牌照的公司股权。
(一)、资产结构:
1、地产:
三块地位于城市最中心最核心的商业街上,按现在的房价测算,低的2亿,高的10亿以上。
另外两块地位于城郊结合区,通过收购老工厂,获得低效用地的开发权。单块价值10亿左右。
2、优质股权:
一家城商行发起人股权,价值2亿,后A股上市;
一家生物企业股权,有特殊的行业资质牌照,全国不超过20家,价值5亿。企业后被上市公司收购。
一家地方国资商业集团股权,第二大股东,价值5亿以上。该企业在城市商业中心拥多个商业及土地储备。
完全的一手好牌,过去十年打废了。诉讼官司上百起,执行案件20起。
(二)、现状:
1、借新还旧,应诉撤诉,每月利息300万以上。
2、生活:有影响,但没掉价。
坐别人的车,住别人的房,生活品质没降多少。小孩都留学回来了,在新的体系外,谋新的事业平台。
3、为什么影响不大?
早期就做了避险规划。集团30多家企业,20家的走账公司。围绕地产开发中的建安、材料供应、装修、广告等配套,转几个亿没问题。
二、第二位:吴老板,商贸转实体经营,资产规模3000万,负债2500万。
这个老板更具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有原始积累,有实业初心,转型路上掉坑里。
1、资产结构及转型案例:
2010年前,靠做药品代理赚了上千万,年销售5000万,一年利润200万以上。
因为是异地创业,又碰到行业监管,赚到钱后,回家置了3000万的房产(2000万的商铺、1000万的3套住房),本可以落袋为安,就此退休。
后受鼓动,先后投资酒店、农业公司,折腾8年,亏损1000万以上。其中农业公司一地鸡毛,1000万的投资全打水漂。酒店公司要死不活,行情好时,小赚点钱,近两年每年亏100万的利息和运营费用。
2、现状:
看似千万老板,实则财富被清洗了。现在年利息成本200万以上,净收入无着落,靠的就是酒店流水倒贷支撑。一旦碰上银行收贷,基本也就净身出户了。
本人曾与其短暂共事合作过,见证了他的跌宕起伏人生,真是可叹可惜!
我俩曾跟随同一个大老板,有过工作上的对接和基本的相互了解。2010年,他手握几百万现金,3000万的房产,找上我商议合作。半年时间,我们考察了10多个项目(县城地产类),在即将落子时,第三人闯入。
省内陆市上的某制药公司(年销售规划5000万)老板找上他,看中他在医药市场上的资源,礼聘为年薪100万的总裁,外加10%的股权。
相对我推荐的地产项目,他显然更熟悉医药销售。对方开出的条件也足够吸引力,我们的合作就此结束。
他下地州,我到外省发展。一年后的某一天接到他的电话,邀约聊一下。此时知他已从那家制药公司离职。大既的意思是被人家忽悠了,公司根本没钱运作,拖他几个月的工资,希望套他现金入股,管理上又是家族企业,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里面,总之一言难尽。
再后来,就是他投资酒店,做农业公司的事,结果全亏。
今年,他又邀约我做农产品销售公司。这一次,我们见了面,聊了几天几夜。
我问他,我在大老板那做了6年的投资管理,你清楚,我对这些行业都有接触和了解。为什么投资(酒店、农业)之前,都没跟我沟通一下。
他说是忏悔,几年前放了我的鸽子,不好意思,加上你在外地,事情电话中又说不清楚。所以,这次的农产品销售公司找我咨询,请我出山。
聊下来,知他近期又揍了一桌合作伙伴。大致的意思是成立一家文旅公司,在领导的支持下做旅游景区的农产品销售,目的拿政府的补贴挣钱。
这个套路我太熟悉了。看似没成本,实则处处是成本。关键的是,核心的东西,他都没有。
领导的线是A,农产品厂家资源是B,A、B两人拉他入局,是希望他出启动资金。A的领导线也不是直接的,只是跟领导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副处都不是)是同学。
B只是在几家食品公司做过企划经理,营销总监都不算。拟任为新公司总经理。几次所谓股东会议,我请他作为拟任总经理,先拿一个公司筹建计划,年度经营计划,再谈合作公司的事。
结果都只是纸上谈兵,营收计划、各环节的成本预算等搞不清楚,至于他最核心最看重的农产品厂家资源,对于专业人士都是公开的信息。
几个人着急上火的注册公司,分股份。
只能说,这个哥哥又上道了。无奈走人,祝君走好!
三、第三位杨老板,拟上市公司董事长,资产规模6亿,负债6亿。
2009年在深交所的上市培训会议上相识,因为都是同省老乡,后面一直联系。
2012年上市计划启动时,邀我过去做董秘。因为刚结婚,须照顾怀孕上班的妻子,只好谢绝。
2015年公司上市被否,2016年债务爆发,2017年资产被查封停产。
现状是,老实的实体企业家,基本没有转移什么资产。为上市,夫妻俩个人担保借了一些钱。步子走得太快,中介机构不作为,导致过会被否,危机爆发,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后面公开的招股书来看,材料太水,漏洞太多。
60多的人,努力一辈子的企业没了,身上还担不少的个人负债。基本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以上三位千万老板,亿万富豪,代表了这个时代不同的债务人。
有转型失败的创业人,有上市冲刺失败的实体大老板,也有硬资产丰厚的地产大佬。
不同的思念,决定了最终的债务结局。
善于谋划,懂金融的,基本衣食无忧,品质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面对巨额债务,他们丢车保帅,另寻他处,以图东山再起。或者沉入商海,就此退休。
而执念单纯,没有避险意险与措施的,算是被清洗出局的失意人。
有些更是落得人财两空,财富没了,人也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