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 伴着诗歌去旅游
伴着诗歌去旅行
今年十一假期,我携妻带儿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上,我们不仅游览了祖国美丽的风光,而且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流连忘返,收获颇丰。
10月2日下午,从洛阳龙门站出发,我们一行三人乘坐高铁奔向古都南京,开启了这次假期之旅。列车上,我们充分感受了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高科技给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仅仅四个小时后,我们便从十三朝古都洛阳来到六朝金粉之地南京。
经过一夜休整,次日上午,我们首先来到南京钟山风景区,拜谒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墓。沿着墓道拾级而上,到处都是参观的人流。站在先生陵前,俯首紫金山风光,胸中不仅涌起阵阵感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居功至伟。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25年3月,孙先生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后在北京病逝。他的继任者蒋介石,虽然把“民族、民权、民生”挂在墙上,却没有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宽阔胸襟和战略眼光,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对工农红军围追堵截,制造白色恐怖。1937年“七七事变”,在民族危亡生死关头,蒋介石却“攘外必先安内”,要把红军消灭在陕北。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和腐败统治,必然为历史潮流所抛弃。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江南北时,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思念至此,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觉已从嘴中吟咏而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是啊,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95年和人民共和国成立67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台湾目前的发展状况,无不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万古不移的人间正道。
结束了上午的行程,下午我们来到南京市的标志性景点------夫子庙。推开下榻的宾馆窗户,“乌衣巷”三个字即刻映入眼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儿子抢着跟我说。
“那你知道刘禹锡是哪里人吗?”
“好像是唐代彭城人,现在的徐州。”
“其实,刘禹锡祖籍是我们洛阳人,你要记住了。走,我们下去看看。”
乌衣巷口,秦淮河边,游人如织,摩肩接重。这等繁华,就是刘禹锡在世,不知该如何用诗句来表达?至于秦淮河,因由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的同题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声名远播。我看到的只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与穿梭来往的游船,以及河两岸闪烁迷人的霓虹,其它的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了。
这一夜,我们在秦淮河边忱着波涛竟能安然入眠。早上醒来,坐着大巴来到了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先欣赏了狮子林的假山秀林,后乘船游览了七里山塘,再拜会了虎丘斜塔,然后来到闻名天下的寒山寺。寒山寺的出名,基本上是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功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到寒山寺前,我的脑海里始终展现的是半山腰中一方古寺,临山悬崖峭壁下一条湍急的江流。夜深人静,天空中一轮下弦月若隐若现,远处的漏鼓钟声惊飞栖息的乌鸦。整体环境是荒凉、灰色的,似一幅水墨丹青。及至寺前,我才发现这纯粹是我的主观臆想了。寒山寺并不临山,寺门前即是一条十米左右宽的苏州河,跨河一座石拱桥,名曰江村桥。寒山也只是人名,但寒山与拾得“和合二仙”的故事传说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并且寒山还是诗人,著有《寒山子诗集》。
张继写的这首千古名诗在寺里寺外被书法家们用各种笔体,要么书在墙上,要么刻在碑上,令我不胜惶恐。究竟是诗因寺成名?还是寺因诗传承?我想是兼而有之吧。因为这首诗,又演绎出了《涛声依旧》这首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让人时时涌动探访古寺的念想。
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河南省汝阳县人民检察院政治处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