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碑刻】古城村八丈岩修路碑
相关文章:
【地名记】“打死儿子招女婿”——父子观、赶子垭、永昌寺三地名的由来
▲八丈岩修路碑(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位于湖北长阳高家堰镇古城村八丈岩(又称八寨岩,与龙舟坪镇全伏山村安王山交界),城子河流域通往沿头溪流域的古道边,并排共两通。均为单体碑,平首,青石质。左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96厘米,宽47.5厘米,厚10.5厘米;额题“永垂千古”四大字;正文18行,满行34字,楷书。右碑立于清咸丰六年(1856),高74厘米,宽42厘米,厚12.5厘米;正文9行,满行19字,楷书。二碑均记复修八丈岩道路事,刊刻捐资修路人员姓名及金额;惟左碑有引文,为乾隆五十六年城子里(今高家堰镇古城村及彭家河村,清代民国时又称城子里、城子乡;碑文中写作“程之里”,或为文人雅称)人张岐山倡议修整八丈岩道路所作,并附记护路公约。二碑西侧原有土地庙一座,现已被毁,只余基座。二碑拓片及释文(无法辨认文字以□代)如下:
一、乾隆五十六年修路碑
▲乾隆五十六年修路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永垂千古
大清国湖北宜昌府长阳县程之里领修八丈岩路引:盖闻王道而曰荡荡,履道而曰坦坦,盖言平也。大路必平,然后可通商旅,利行人,是路之贵乎平也实甚。兹地八丈岩,虽处偏隅,固非车马冠盖之通衢,然自古迄今,为两溪往来之要道。近来山水流涨,砌石崩颓,险隘不可逾越,崎岖难以升跻,于是行客有登临之艰,高人有颠踬之惧,此修治之功不可以不施也。余有志于修补,功非一人能为,是用告诸同志,捐资开囊,以共成善果,将险者易而为夷,隘者增而为宽。斯路虽未能睹荡荡坦坦之休,而往来庶有步履安祥之采。行人之利,而亦兹境之光也。是为引。
再有切言奉告:上下左右种田之人,掀石打□□□,各自捐资补修。倘若不修,众姓刷执碑文鸣公。
领修:张岐山,出银五钱。张世远,出银一两二钱;赵承林,出银一两二钱;赵乾林、赵孔林,出银二两;赵世用,出银一两二钱;赵尊德,出银一两二钱;曹宗孔,出银一两二钱;曹公照,出银一两二钱。
钟式玉、黎应祖、黎应宗、陈兴贵,各助五钱;宋云焕,助银八钱;张泽光,助银五钱;杨东鲁、王□占、王思远、赵会林,各助三钱。
赵翰林、赵国华、赵弘敏、邓□远、邓怀中、邓文彦、张利川、邓明安、三合店、合茂店、彭永兴、彭天太、彭天敏、刘士同、刘士宁、刘士福、刘宏春、杨廷修、谢居广、郑士宁、郑士章、郑可圣、郑彩章、许道庸、曹公宣、向宜培、张天臣、张天培、张天元、张乾、张元、张坤、彭文明、姚寿山、向超凡、马国元、谢大英、谢大有、曹志远、曹志明、严先知、邓大清、邓永黄、向□□、赵儒林、赵学林、张□□、张品□、杨国松、方国信、赵圣□、郑□□、周国安,上各助银三钱。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 日吉旦〔立〕。
万古不朽!
石匠:杜宗美。
二、咸丰六年修路碑
▲咸丰六年修路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领修:赵月中,助钱一千文;官益太,助钱贰千文。
生员邓公和,生员邓宗江,邓宗功,刘永凤,赵峰,杨正廷,各助钱一千文。
邓长春,邓存理,生员谢宗祥,生员杨良相,各四百文。张正元,助钱一千。赵炯,助钱一千。
赵友良,贰百文。郑学诗,八百文。邓长发,五百文。邓万兴,五百文。邓宗行,六百文。官志大,五百文。官志义、赵成、赵钟桂、陈世代、江右黄杰仕,各四百文。
咸丰六年季冬月上浣吉立。
▲乡村公路通车后,八丈岩古路荒废。笔者获知二碑在古城村五组的线索后,与李道泉先生先后两次寻碑,辛苦备尝,终于访得并拓碑文。(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据八丈岩二修路碑碑文可知:八丈岩古道由来已久,可能在清初甚至明代以前即已存在,且一直为石板大道,为沟通今高家堰镇城子河流域与龙舟坪镇沿头溪流域的要道。乾隆五十六年修路碑中,刻有公约一则,大意为古道边种田之人,不得随意取走道路路面石板(台阶)及堡坎石,违者归其自行补修,否则众人将“刷执碑文鸣公”,向地方保甲或县衙控告惩处。这说明,传拓(拓碑)技艺在当时长阳民间是较为普及的,而今天则成为一门绝学。这是一则有趣的史料。从乾隆碑碑文可知,乾隆五十六年重修该路,由城子里人领修,但沿头溪人也多有参与(按姓氏);而咸丰碑碑文按捐资者姓名(姓氏),大多为沿头溪(主要为今龙舟坪镇全伏山、土地坡、郑家榜等村人)人士,则咸丰六年修路应以沿头溪人为主。两次修路相隔一个甲子,两地轮流牵头,或许是巧合,也或许反映了古代相邻乡村联合开展公益事业的习惯。乾隆碑中的“三合店”“合茂店”“彭永兴”,咸丰碑中的“邓万兴”,可能为当时长阳乡村中的百货店等商号。商人参与捐款,既有进销货物需走此路的原因,也可能有通过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提高自身美誉度的考虑。咸丰碑中的黄仕杰,为江右人,即江西人,此路与该人应该关系不大,其捐资修路尤称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