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在桂阳这个村

2021

田园诗意的洞水村

洞水村,古称“洞水陂”,四面青山环绕,古木参天,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

洞水村村民全为周姓,是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赵宗实)之名讳,便改名为敦颐,道州人(今湖南道县)。周敦颐曾任郴县县令、桂阳县(今汝城)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职。他著作甚丰,著有《太极图说》、《通成书》等。他提倡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等理学概念而影响后进,为宋朝儒家理学开山之宗。特别是他创作的《爱莲说》一文,成为千古名篇,世称“濂溪先生”。

据洞水村《周氏宗谱》记载,周敦颐生有二子,长曰寿、次曰焘。寿居苏州,有六子,长为伯逵,开派敖泉玳溪;次曰虞仲,出仕豫章(江西南昌),居泰和县。虞仲生二子,次曰兴袗,居泰州海陵(江苏泰州市海陵区)。兴袗有一子时和,时和生南恒,南恒生法亮。法亮生四子,次子渊伯,在元末避居长沙。明洪武二年(1369),渊伯以武举任桂阳州汛守正堂。渊伯生二子,长子源佐,守居振文坊。源佐生二子,长子济日、次子济月。济月有一子曰子荣,子荣有二子,次子思聪,由水头徙居洞水陂(今洞水村)。

周思聪为洞水村的周氏始祖,从水头徙居洞水陂,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洞水村的《周氏宗谱》描述:思聪生于明永乐九年(1411),从小聪慧,能文能武。长大后,娶了洞水陂富豪郑义方的长女郑礼娇。明天顺四年(1460),因郑家绝嗣,郑义方将洞水陂的田庄及山林归周思聪管理。从此,周思聪便从水头徙迁到洞水陂扎根,繁衍生息。如今,洞水村已成为一个人口上达1200余人的大村庄。

洞水古村,人文蔚起,传承大理学家周敦颐的高洁家风。明崇祯年间,洞水村出了一个名存青史的人物,这个人叫周烈。

周烈,字国屏,生明万历十六年(1588),他长于武术,在当时的桂阳州名震一方。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以武秀才从军。明崇祯三年(1630),周烈因战功显赫,以左参将(正三品)出镇粤西梧州。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兵攻陷两广,周烈率军迎战,殉难于博白县。明朝廷下旨刺封为“昭勇将军”。

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褒忠传》记载:“周烈,州人也。崇祯时,积军功至浔梧参将。十六年,张献忠陷衡永两广,土寇蜂起。烈征寇博白,死焉。子光节,诏荫指挥同知,予世袭。”因周烈有功于朝廷,他的儿子周光节被刺封指挥同知(从三品)。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周烈后人上报桂阳知州李掖垣(今河北乐亭县人),请求为纪念先祖周烈建将军祠。知州李掖垣见周烈事迹感人,值得弘扬,便将此事呈报清朝廷,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见周烈忠勇守节,便下诣勅封周烈为“忠节将军”。“忠节将军”牌匾至今悬挂在大塘旁边的周氏宗祠大门顶的横梁上。

清光绪二年(1876),将军祠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破败不堪。洞水周氏族人沿旧迹维修一番。现在的周氏宗祠就是原来的将军祠。原来的周氏宗祠位于将军祠的右边。

至于周氏将军祠怎么要改为周氏宗祠却有个动人的故事。村中有位老人告诉我,上世纪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当时造反派有人要毁将军祠,周氏族人纷纷站出来阻拦,警告造反派们:“这是我们周家的宗祠,老祖宗留下的遣产,谁敢毁?”这群造反派见了洞水村周氏族人的豪气,吓破了胆,纷纷退去。

因此,将军祠便以周氏宗祠的名义得到保护,沿用至今。这就是将军祠改为周氏宗祠的由来。

悠悠洞水古村,经历六百余的变迁。

洞水村经历600余年的岁月变迁,80余栋古民居依中心的大塘而建,排列有序,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村落坐东朝西,布局平整,横街纵巷,街巷铺设的青石板,光洁透亮。房屋造型为砖木结构,马头墙飞檐翘角,气势雄浑。

将军祠依塘而建,位于塘边的东南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门的横梁上悬挂有“忠节将军”的匾额,右边的砖墙嵌有一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建将军祠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建祠缘由以及捐款人名姓名等内容。左边的砖墙嵌有一块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将军祠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周氏族人重修将军祠缘由以及捐款人姓名等内容。

进大门是前堂,前堂立有左右两根圆形木柱支撑着横梁,木柱以圆形的石墩为基脚。过前堂,是天井。天井下面是长方形的落水池,四面用青条方石砌边,左右是两米宽的走廊。再过天井,是后堂。后堂立有左右两根圆形的木柱支撑着横梁,木柱以圆形的石墩为基脚。后堂立有周烈将军与周法亮的塑像,以便周氏族人祭拜。将军祠右侧为洞水的周氏宗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照墙、天井、后堂三部分。该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破旧不堪,建筑格局保持依旧。后堂建有戏台,戏台前后四根圆木柱支撑,左右有廂廊,戏台下层的后堂曾立有祭台。这样的宗祠风格,在桂阳境内别具一格,值得探寻和考究。

洞水村流传有三百余年“闹太祖公”的民间祭祀风俗。这位“太祖公”便是周法亮。周法亮,号参元,信道教,一生从事法术。因此,洞水村周氏族人历年祭拜奉为神灵,称先祖法亮为“太祖公公”。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洞水周氏族人由老人牵头,自发汇集到宗祠门前,由族人中辈份最高的长者举行祭祀仪式,按辈份依次排开祭拜。“闹太公”的祭祀活动从当天的戌时(晚7—9时)开始,一声铳响,师公走近太祖公神像前,手持宝剑,舞剑作法,念祭文,求先祖神位讨卦,洞水村同氏族人全体跪地膜拜,将“太祖公”神像从神台移出送入抬轿内,由本族两位青壮年抬起轿,左右有节奏地摆动游行。接着,鸣锣、放炮、奏乐。师公念念有词,舞动宝剑,眼花缭乱。族人们随着抬轿的方向跟着“太祖公”跳着祭拜舞,一路吹吹打打,沿途每户门前皆要点香、燃烛、放鞭炮。“闹太祖公”抬轿走村一圈。上公祠门前时,设神坛,摆祭献三牲礼,全族人叩拜神像前。最后,由师公舞剑作法,口念祝词,送“神”归位。

洞水村周氏族人“闹太祖公”的祭祀民俗,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人神合一,成为周氏族人的精神信仰支柱,潜移族人灵魂深处,延续传承,也是湘南民间遗留风俗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有条通往南北的古道穿过洞水村,却鲜为人知。这条古道是骑田古道中的重要干道。从常宁,经天窗岩、莲塘、泗洲寨、樟木,过上汾渡、政明墟(南北朝古村),溪里魏家,到洞水村,再经长富坪(黄沙坪)、蔡(寨)家堡,穿临武麦市,过顺头岭,达连州。因此,洞水古村是这条古道的一个重要途径点,村旁曾经设有伙铺和客栈的,也是曾经一个热闹繁华的村落。相传,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到桂阳县(今汝城)任县令时,回道州,便常走这条古道。

洞水村西南面有一处清代古迹,便是迴龙庵。迴龙庵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由前堂、天井、后殿三部分组成,其建筑格局与洞水村的周氏宗祠相似。后殿立有如来佛祖等塑像。

迴龙庵大门顶的墙碑题有“迴龙庵”三字,苍劲有力,气势不凡。迴龙庵右侧为尼僧住房。庵前的路口古树成荫,十分苍翠。一座妨惜字炉式的香炉矗立古樟旁边,香炉为青石砌成,高约3米,炉前的炉口雕有铜钱图案,炉顶雕有石葫芦。

炉后面青石嵌有一块修建迴龙庵的石碑,碑文记载了修建迴龙庵的缘由及捐款人的姓名等内容。整个香炉造型稳妥大方,保存完好。迴龙庵香火兴旺,是当地拜佛消灾化福的重要佛地场所,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洞水秀丽的风光,山峦连绵,小溪潺潺,怀古寻幽,不失为一种田园的诗意生活,却隐藏在白云的深处。

END

文、图 | 雷晓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