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文/时寄

三傻大闹宝莱坞

前不久三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总是让我想多看几次,于我而言意义不同。

电影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主人公兰彻与死记硬背的代表Silence进行比较,抨击了印度的应试教育,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以兰特为代表的非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主张兴趣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好朋友,拉杜和法尔汉,一个是听从父亲的意愿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程的人,一个是因为家庭条件而惧怕学习的人。好在最后,在兰彻的帮助下,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活出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着兰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可是有多少人能活成这个样子。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Silence,都是拉杜,也都是法尔汉。

我,就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可是刚高中毕业的我,除了学习,一概不知。被压抑了太久了,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彻底放松自己,不去看书,不主动听课,即使去上课,也只是低头玩手机。当时觉得很爽,可是以后呢?你不努力的时候总有人在努力,你退步的时候就会有人进步。

我不是强调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而是应该创造性地去学习。没有一个小孩愿意主动学习,关键还是看家长怎么引导。

我曾经和亲戚聊天时,她问我孩子不学习怎么办?后来,在阿姨的阐述下,我明白了我的表妹不愿意去上辅导班。每周周六日休息,还要在这休息的两天去上一天半的课外班,剩下的时间待在家里写作业。听到这里,我觉得表妹太可怜了。可是家长总会说“你不愿意去上辅导班,总有别人去上,别人踩着你读高中、读大学”。

为什么要对小孩子说这些话呢?为什么要让他们小小年纪承受这些呢?正是这种每天看起来不经意的话更让孩子难受。我们每个人都像影片中的校长一样,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只能被人践踏。那么,请问在这种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哪有创新性可言?

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为了高考而不断努力着,不断地往头脑中塞无限的知识,所做的一切都在为上大学做准备。可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们还知道什么呢?学会了知识,却根本不知如何应用。

我曾经兼职高中政治老师,在讲到经济生活的知识时,涉及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汇率利率各种名词,我尽量采取一种通俗的语言去让孩子们听懂。在第二节课验收时,除了个别同学,其他的同学背的都非常好。下课后,我又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提问,有一个男生问我“老师,背过之后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做题更方便,错误率低啊”我立马回答到。然后他开始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走时说了一句“怎么都是应付考试,我以为老师你不一样”。听到他的话时,我愣住了。

是啊,怎么所学的知识都是应对考试,除了考试就不能有其他用途了吗?有,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有深究过。在高考之前,我们从小学学的知识都是为了高考、为了高分做准备。在大学时,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学分,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努力。在工作时,我们忙着应付领导、应付客户,哪里还想着知识。

这部影片完完整整地把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反思,难道我们真的要辛辛苦苦地培养机器吗?

我在上大学时遇到过一个问题:当时正在读初三的弟弟闹着不上学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不称职的老师为了中考升学率希望我弟弟转学。我的妈妈特别难受,因为她没有太高的学历,所以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弟弟突然不上学,她觉得接受不了。那时的我,刚懵懵懂懂的接触教育。我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能马上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习什么,未来大致的规划。我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会有打算,毕竟我二十多了可能都不会去想。现在,他过得很好,按照他的规划一步步进行,而我,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虽然我的学历比他高,但是,我却很羡慕他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我想,这可能就是差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