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三维抱龙

抱龙宣传片

点击播放,了解三维抱龙

张 潜 /文

鸟瞰抱龙场镇

    

把河梁改名为抱龙,管理层面是地名相同只能回避的需要,实质上不小心折射了认知世界的思维变化。“河梁”一词是静态的,描述的,忧郁的,——河流两岸的山梁,尽管这河清澈、灵性,却掩饰不住面对恶劣环境的无奈。“抱龙”一词是动态的,积极的,健康的——抱住龙,不是攀龙附凤的媚俗和从众,而是和谐共生且为我所用的奋斗哲学。
不丢人地坦白,我曾经被这里的一个地名欺骗得很惨。三十五年前,我的一个师范同学分配到这里教书,他在寄信人的地址上写着“巫山县河梁区洛阳小学”,直接就把我搞蒙了。洛阳?!牡丹盛开的地方,纸张曾经紧俏并且价格失控的地方,曹植写过《洛神赋》的那个地方,怎么就属于巫山的河梁?我找出中国地图,上面没有洛阳小学,河梁区无踪无影,巫山县也只有芝麻大小。我请教比我多教七八年书的校长,他也没说出子丑寅卯来。前几年,我第一次顺着抱龙河上行前,特意打听了洛阳小学的位置,还专门到那个地方凭吊了一下青春的迷茫。我开始对本县地名、传说等产生兴趣,就迫不及待地搜寻洛阳的来历。书曰:当年本地一骆姓读书人破天荒考取了秀才,满族上下觉得祖坟冒烟,需要扬眉吐气,恰好附近有一地叫山羊湾,就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化用谐音定名“洛阳”。
群山簇拥的抱龙场镇
这个丰满性感的传说,适合年长的爷爷奶奶教育孙子的闲暇讲述。山里人家,率性纯朴,给事物命名也是出自本心,用最熟悉的方式说话。为响应党中央精准脱贫的号召,我们单位最先帮扶抱龙镇的新合村,就真是行政区划调整时,从响塘、大羊、石碑三个地方,各分出一部分新成立的村。邻近的鸡冠村,源自于村委会所在地的山岭,形如昂扬的鸡冠。冠、官同音,在乡风淳厚的山里,一直盛行待客杀鸡时,将鸡冠献给年长者或者主客。否则,即是不敬。巴人、僰人等西南早期少数民族,崇尚神秘且耗资巨大的悬棺葬式,也是把高棺同高官的愿景放在一起。
后来,将我们的帮扶对象调整到了紫鹅村。我到达村委会和干部们联系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教地名的由来。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只因山间一坪,形如紫鹅。我深感意犹未尽,觉得需要进一步挖掘。紫,在国人的传统认知里,一直是高贵、华丽、雍容的代名词。紫微、紫气,都是追求幸福生活、渴望得到眷顾的代名词。鹅,可不是一般的家禽,她仪态万方沉稳有度,却又能在关键时刻起到警卫和护佑的作用。农家每每饲养鸡鸭,都不忘喂养一两只鹅,因为鹅高大生猛,不怕毒蛇,不怕黄鼠狼,甚至也不怕狐狸、野狗等狡诈凶恶的食肉动物。
去年新春,我们单位派出了一个工作组,负责犀牛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犀牛的性格喜欢走极端,要么在低洼的河谷之间厮混,要么在海拔两千左右的高山闯荡,只要有充足的水源,他们就不在中间地带做两面派。犀牛村的海拔也是一千好几,我们那次去的时候,一上山顶就飘起了雪花,几个人围着火笼摆上了六十度的老白干。据村支书军忠大哥说,此处一地膘肥体重、形态魁梧,貌似犀牛,一条泉水从大口涌出,故名。崇山峻岭之间,对水的尊崇已经成为基因。犀牛是传统的神兽和瑞兽,能护佑一方百姓的平安,也就时常走进歌谣和谚语。记得有一首山歌,是这样唱的:
巫山雨哟密又长,
犀牛望晴我望郎。
犀牛望晴好望月,
我望郎归好帮忙。
抱龙有很多地方用动物命名。鹰子岩,山势高耸,如老鹰翘首望天;乌鸦坪,林深幽暗,乌鸦成群;马坪,处在当年交通要道上,马帮往来,铃铛悠扬;狮子包,山顶树木参天,就像一只咆哮发怒的狮子。有个地方叫做转马台,传说明末张献忠在附近扎营,一次率部出征走到此地,受到官军偷袭,立刻调转马头回到营地。声名显赫的猫子山,在我心中是同官阳的八树坪、三溪的黄堡池齐名的胜地。此地山大林密,人迹罕至,是动物们的天堂。据巫山县商业局于1960年12月20日编印的《巫山县农村土特产品采购牌价》,猫子山的甲级豹子皮收购价为0.78元,甲级虎皮35.46元,甲级金钱豹皮39.39元,甲级龟纹豹皮4.25元,甲级艾叶雪豹皮17.07元,甲级乌云江春豹皮6.83元,甲级芝麻豹皮5.12元,甲级熊皮60.70元。这些大型食肉动物在猫子山出没,生物环境学上的意义,自然非同等闲。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杂食性和草食性动物急剧增加,肉食动物的出现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
抱龙场镇秋景
这里还有两个相映成趣的山洞名称:大不祭和小不祭。传说洞中有妖,村民奉请道人做法,于是画符辟邪。那符名,一个叫做大不祭,一个叫做小不祭。正统的道教符法中,可能没有这样的名称,这只能是道士灵机一动的作品。祭与不祭,全乎于心;大与不大,也全乎于心。

    

抱龙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河流,古称“瀑龙”指其山洪暴发,桀骜不驯。就像这里的美女一样,有着独特的个性。人们都说抱龙出美女,那自然是灵山秀水濡染的结晶。
抱龙河畔的蜜柚产业
抱龙河汇入了长江,就在江边闹出了动静。估计你已经猜到了,抱龙河同长江合围的怀抱,就是著名的巫峡十二峰。自从屈原、宋玉两位大家,先后推出《山鬼》《高唐赋》和《神女赋》雄文,巫山十二峰就成了文化地标和心理坐标。此后,引用、借用、化用这些词汇和意境的名篇佳作,皓若星辰,熠熠生辉。有专家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截止民国之前,在巫山创作的、描写巫山的,以及运用高唐、神女、云雨等经典意象的诗文,在6000首(篇)以上。除了那个满面秋霜、横眉冷目吐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似乎历朝每个大家都写过。传颂最为广泛的,自然就是元稹大师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宋时期,十二峰的提法就见诸文字,但那时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泛指,并没有准确地叙述。直到明清才定型为登龙峰、圣泉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峦峰、集仙峰、净坛峰、起云峰、飞凤峰、上升峰、翠屏峰和聚鹤峰。
这些山峰点缀在长江南北两岸,也隐身于山丛之后难见真容,如净坛峰、起云峰、上升峰等等。所以连陆游都只好说“十二巫山见九峰”。要想将十二山峰尽收眼底,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妙在上帝将青石安排于此,有“登一峰见九峰”的美誉。摄影大咖纷至沓来,朝思暮想只为那一线光亮能目睹尊容。
青石山头的两面,就是翠屏峰和聚鹤峰。屹立山巅,远眺诸峰,心底的尘埃,都会随风远去。描述十二峰景致的美文,“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想拾人牙慧,也无力独辟蹊径,只能简单地概括我登临之后的感受:
春夏秋冬,各有其美;
雷电雨雪,各有其妙;
日月盈昃,各有其态;
喜怒哀乐,各有其趣。

    

查道光版《夔州府志》,关于瀑龙河有一条很值得品味的记载:“有十二洞,下即丙穴。进十五里许,大溪河复有丙穴。穴前有矶石、跳牌。夏日鱼必由此入潭。跃过者入深潭,跃不过者咸伏牌下,渔者利焉。”丙穴本指大丙山之穴,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与勉县接境,此处指溶洞。深山腹中藏有阴河,成为冷水鱼繁衍的绝佳之地,这并不新鲜。神奇的是鱼洞前有两块巨大的石头,成了检验鱼类身体素质和信心勇气的试金石。
这是“鲤鱼跃龙门”的翻版,也是抱龙人奉行的生存哲学。要论本地望族,当推雷氏家族。乾隆年间,一世祖雷仕用由湖北迁入,定居抱龙,凭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创基业,最后开枝散叶,结出硕果。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雷家站稳了脚跟,开始引领潮流,三世祖雷金贵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农商致富,重情重义,依靠朴实、善良和诚信经营出一片天地之后,热心家乡公益,独资捐修青石至县城峡路,费资逾万,历时十年;建石碑垭石桥,设抱龙、青石义渡两艘。据雷氏后裔雷庆军先生介绍,其四世祖雷运福修建五福桥的时候,一度陷入困境,工程险些烂尾。全家上下宁愿自己少吃一口饭、少穿一双鞋,也要节省出每一个铜板,咬牙把修桥一事坚持下来。
在积善成德、和睦亲邻等传统思想的浸润下,雷家做了很多载入史册的事迹。六世祖雷云汉先生,开明贤达,与人为善,清末试行地方自治,巫山成立谘议局,他被选为管辖抱龙、官渡等地的南镇董事长。受西学影响,率先在现今的紫鹅坪创办官立小学(今抱龙小学的前身,后在雷次山先生的主导下,迁址规模更大的雷家祠堂)。雷庆军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他深谙医术的父亲当年在路边看见一人极为痛苦,就主动将其带入家中诊疗,不仅分文未取,临走时还赠送了药物。几十年后,这对母女巧遇雷庆军先生,忆及往事依然念念不忘雷医生的救命之恩。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良好的家风家教,得体的处事原则,成为雷氏英才辈出的法宝。雷辉藻,号次山。民国时在四川灌县等地任县长,解放后曾任四川省监察委员会委员、川东行政公署委员,一至五届巫山县副县长。雷在任期间,清正为官,造福地方。他共养育了十一个子女,全都学业有成,在各个岗位上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贡献力量。他们当中,有医术高超德艺双馨的医生,有大学毕业的新中国国家公职人员,有毕业于香港华侨大学,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机械工程师,有著名的书法家,也有全县“十佳”校长和模范教师。
雷次山家书
雷兆崇先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担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官员15年,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回国后,他一直留在母校工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的相关活动,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回首往事,雷兆崇先生深有感触地说:“祖国对我恩重如山,我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她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是我的荣幸……”
1982年,我到巫山师范学校就读,受过雷兆岭女士和程思颖先生夫妇俩的教诲。雷老师主教《教育学》,程先生主教《心理学》。记得课堂上雷老师多次讲起她当年村小教书的趣事,教室就在牛棚的旁边,村妇牵牛要从黑板前走过,挪不过来身子,总得招呼一句:“雷老师,您儿家让让,我把牛牵过来再说。”谈及我们未来的讲坛生涯,她总是充满羡慕:“你们现在好啦,一上班工资就是五十多。我们那个时候,才十多块呐!”
雷家身世,可能耀眼了一些,会让人产生眩晕。生活在抱龙山梁之间的芸芸众生,却是简单务实的普通人。他们跃进了丙穴之下的深潭,不求闻达显赫,但也生活得恣意盎然。
200多年历史的谭家老屋
在紫鹅坪,有一座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的四合天井大院,这是谭家的祖业。曾经优雅华丽的四合大院,现在只剩正屋,其余的残垣断壁,以及条石铺砌的天井地面和进出的石梯,记叙着谭家的兴衰和荣光。平平淡淡的谭家,之所以进入公众的视线,是因为不久前在这栋老宅里,发现了谭家从湖北南平上川后的第七代传人谭兴忠寿满八十的贺匾——荣敷朝杖。谭家后人说:“谭兴忠是谭家的能干人,对整个家族贡献很大,加上为人十分厚道,很受人敬重。所以在他八十大寿时,整个谭家亲友,共同为老人送了‘荣敷朝杖’的金字寿匾。”根据牌匾的文字推算,这件事发生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也就是说,谭兴忠五十岁那年,用一座天井大院作为半百之岁的贺礼,献给了辛勤操劳的自己。三十年之后,他八十岁高寿,族人将寓意着“到朝廷也可以拄拐棍”的牌匾,作为贺礼悬挂到正厅中央。
谭家金字寿匾
五十岁完成建房造屋,是对后人以及世人在物质上的总结和交待,这才算真正的成家立业。八十岁接受牌匾,是后人以及世人对老者的褒奖,是一种精神的赞许和抽象的再现。按照大家熟悉的马斯洛理论,谭兴忠建设四合院,是在寻找爱和归属感,最后他成功了,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走向了人生的高级阶段。
过两天,我又要下乡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我所帮扶的那些兄弟们,早已高标准脱贫,在物质上有了自己的爱和归属感。今年尽管情况特殊,他们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务工,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这次到这些家庭看望老人的时候,我想和他们聊聊雷家和谭家的事。年迈的老人,当然知道这两家的很多事儿。我想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并拜托他们把这些能激励人心的故事,一代代传讲下去。
2020年6月28日
往期文章

张潜“风物巫山”系列

深耕福田 轻游龙溪 慢敲铜鼓 粗探两坪
回望建平 比翼双龙 曼舞曲尺 酷寻骡坪
快趟平河 长枕培石 微云当阳 小滑大溪
轮唱三溪 狐步巫峡 三维抱龙 浅酌官渡
仰观庙宇 白描大昌 又访竹贤 金坪
红椿 官阳 笃坪 邓家

(文中图片和视频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致谢)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