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非得“易子而教”吗?
教育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类和家庭,必然要谈及教育,只要成为父母,必然要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当下,中国人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然而,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往往很迷惘,毕竟做父母的都是摸索着做的。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今天,父母们触手可得无穷的父母之道知识和育儿知识,然而又面临着另一个困惑,就是如何筛选这些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每天阅读大量的育儿信息和知识,或多或少都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可是里面很多的观点和做法又是不同的,甚至是争锋相对的。更有甚者,当自己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复制到自己育儿过程中,竟然发现学来的理论和实践是不吻合的。于是,父母们就变得更加迷惘、焦虑和痛苦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父母们坚持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要从中国古人的育儿经验中汲取智慧。很多人会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观念也应该不同,古人的那些教育思想和理念过时了。不可否认,古人的有些思想和观点确实与当代不相适应,应该摒弃。但很多思想和观点是永不过时的,因为那些观点紧扣不变的人性,只要有人,只要还是人,那些观点还是适用的。
今天,我不想多谈其他的教育观点,只想聊聊孟子所说的“易子而教”。在《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八章中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亲自教育孩子呢?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讲,就是他认为父母亲自教孩子在情势上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正道,可孩子往往不听。孩子一不听话,父母就会发怒。父母一发怒,亲子关系就紧张了,就会伤害亲子感情。孩子还会在心里不服气:“你整天用大道理来教育我,可你自己都做不到。”(我插几句话,你看看,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和现在是不是一样的呀?这情境是不是就是发生在你身上呀?你教育孩子,他不听你的,于是你就发火了,还是要么是不吭声随你责骂,要么就是和你顶嘴“你怎么没考上名校呀!你怎么天天玩手机呀?……”)
孟子认为原本是教育孩子向好的,结果弄得感情不和,越往后越难办,是非常不好不祥的事情。所以古人易子而教,这样就避免了父子不和。因为教育别人的孩子时,是不会像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样责备求全的,所以换着教还是比较好的。
正是因为孟子的这段话,有些人就认为孩子不能自己教育。然而,我们要辩证地看他的话,其实他所说的易子而教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并不是知识传授,“教者必以正”“父子之间不责善”,如果只是知识传授的话,教子未尝不可。如果知识传授都不可的话,哪还有“家学渊源”之说呢。
此外,孟子在这些话中还隐含了一条育儿的智慧,就是正人先正己。为什么父子会相夷?“夫子教我以正。父子未出于正也。”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孔子所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如果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可以教的,未必要“易子而教”。
然而,有多少父母能够事事都成为孩子的榜样呢?孩子总会在教育的过程中与父母发生矛盾。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做父母的要学会坦然接受,毕竟没有人是圣人。父母做不到的,可以努力去做好。实在做不好的,可以与孩子好好沟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允许孩子做不好,包容孩子做错事,千万不要依仗着正道对孩子过于责求。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不断学习,要能够辨别哪些育儿知识是适合自己的,切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其实教育孩子没有什么诀窍,唯有做好自己,你在努力,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会学习你模仿你,最终超越你。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传承前人知识和智慧的书籍,我们不能全盘照收,一定要批判地继承,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对于孟子所说的“易子而教”的观点,我们也一样取其正确的部分,摒弃不合适的内容,并根据时代和自己的情况加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