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丨黄庭坚:数百年来懂草书只有张旭、怀素和我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不仅楷、行造诣颇深,而且草书独树一帜。

山谷草书初学北宋周越,然最终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主要得益有三:一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二是“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三是“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由此可见,黄庭坚能成为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的关键人物,绝非偶然因素,当属时物造化。点评近代草书,他认为:“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李白忆旧游诗卷》,纸本,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点击图片或文字阅读书籍

黑道风云无岸的海平印人生

此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1094-1098)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纸本,草书。凡92行,477字,33X7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署款:“山谷老人书”“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

此卷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金陵释《文益禅师语录》,是其草书精品之一。此卷为山谷晚年代表作,深得怀素草书遗意,如龙搏虎跃而又圆婉超然,纵横之极,而又笔笔不放,取势侧欹,左右开张,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谓气势豪迈,超凡脱俗,似有禅家气息。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明都穆《寓意编》、华夏《真赏斋赋注》、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内府《 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