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篇 辽国的城市建设
X
图1赤峰市敖汉旗新地乡小王爷地辽墓出土的墨绿釉单孔式鹅冠壶。口径3.5-4.1厘米,底径8.8厘米,通高22.4厘米。
图2 赤峰市敖汉旗征集的辽代白釉莲花执壶。口径7.4厘米,底径9.8厘米,高19.2厘米。
辽人在契丹旧地草原上第一次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且数量众多。所建立的城市有三种:总管州城、县城和投下州城。如今已考定的总管州城有韩州城、乌州城等,县城有渤海县城、爱民县城等。无论是州城还是县城,在建筑上都是学习了中原的建筑技术,所建亭台楼阁极尽奢华。投下州城,是诸王、外戚等契丹贵族的私城,规模不大,一般1000×1000米或500×1000米不等。四周有围墙,城上有角楼、马面,城内有宫殿,还有居民区。城市里的居民主要是宗室、贵戚、勋臣等在行军打仗中所俘获的外族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辽国对中原战时俘获的汉族人。他们让这些汉人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开辟农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在广袤草原上出现的农田,因为它像镶嵌在草原上的一座座花园,因此当时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插花田”。城内的收入除盐铁税上缴朝庭外,其余全部收入统统归城市的主人们所有。《辽史》中,把这种性质的城市叫做“投下军州”或“投下州”。城市的主人一般也是不住在城内的。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广大的山林是他们活动的场所,车马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毡帐才是他们的居所,偶尔来城中小栖一段儿时间,也只是为了补充供给而已。科尔沁草原是辽代投下州的集中聚集区,分布密集。现在已知的投下州城就有龙化州、灵安州、豫州、宁州、豪州、徽州、睦州等,加上一些无从考证的投下州城址,至少有几十座之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科尔沁草原上已经是草茂粮丰,人丁兴盛,经济富足,文化发达,呈现出一派“城廓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繁荣景象。史载:在辽圣宗时期,这里一度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而且一年之中全国竟没有一例刑事案件发生,尽管史家们对此说得有些夸张,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大辽国当时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的太平盛世时期。然而,大面积的开垦,也破坏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使科尔沁草原出现了沙漠化,今天的科尔沁沙地的形成与辽时的过度开垦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