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司马迁却能详细描述秦陵内的结构?

大河报-历史

2021/08/09 17:27

传闻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为何司马迁却能详细描述秦陵内的结构?

秦始皇陵,乃是始皇帝嬴政的陵寝,至今神秘莫测。但有个人用笔轻轻一挥,便揭秘了其中的内部构造,这个人叫司马迁!

可是有传闻道,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最后都被下令杀死了。司马迁又不是神,不可能猜出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他也不是孙悟空,无法上天入地,无法亲临地宫现场观看,那么为何他却能详尽地描绘出秦始皇陵内的结构呢?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样描写秦始皇陵的呢?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的记载包括时间、地点、背景、修造人员以及构造。时间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地点位于骊山,背景是天下初定,修造人员有“七十万刑徒”,构造则是挖地至三重泉水的深度。

重点是秦始皇陵的构造:先在最下层用铜水浇灌,防止渗水,做为外棺。然后陵墓内有宫室、官署、奇珍异宝。墓室里,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用机关使其相通。在出口设置弓弩,防止盗墓。墓室的上方有日月星辰,下面有山川景观。用鲸鱼的油做成蜡烛,做为长明灯。

再说一下把修陵的人都杀死了是怎么回事?

《史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下葬完毕以后,有人说工匠制造了机关,对里面所藏的珍宝很清楚。怎么办呢?那么把珍宝藏好以后,就把墓道的门关闭起来,把工匠都关在里面,然后又在坟上种草,做得像山一样。

那么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汉之前的秦始皇陵的历史。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曾历数项羽的所谓的十条罪状。其中的第四条是“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东汉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也说:“项籍燔其宫室屋宇,往者成见发,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忠,岂不哀哉。”还有“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楟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这三则材料从西汉《史记》、东汉《汉书》到北魏《水经注》都说到了项羽对秦始皇陵的破坏和劫掠,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从项羽到牧童再到关东盗贼,似乎秦始皇陵被毁坏甚至被盗严重。那么真是如此吗?

要看被盗了没有,那我们就回过头来看秦陵的构造:外面有弓弩,里面有水银,如果被盗了,那得有被射的记载,还那得有水银流出。

而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对此都没有任何记载。另外,我们通过对秦陵封土堆的全面探测,只发现有一个盗洞,而且深不到9米,未能接近地宫,整个封土的土层为秦时的原状。也就是说,地宫的宫墙没有破坏痕迹,地宫中水银分布仍是有规律的,证明秦陵还没有被盗毁。

那既然没有被后人挖开过,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里面的构造的呢,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在问题似乎到了死胡同之时,我们又发现了新的线索,那就是大家不要忘记了司马迁的身份,他是太史公。

太史公是什么官职呢?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而其父司马谈则为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

司马迁能知秦始皇陵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他作为太史公,可以对秦朝的文献进行系统的考查。我们知道大秦以法治国,尤其重视律法档案,重要者均立正副本。正本藏于中央禁室,封以禁印,由少府的尚书管理,不准私启。副本存丞相、御史大夫府与地方州县,设法官、法吏管理。因此这些档案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到了汉代,历朝皇帝在宫内外设馆置阁典藏档案和图书。汉代档案库保藏着丰富的档案图籍,为司马迁修史著述提供了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