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了不懂,懂了不会做的深层教育本质原因
不光是老师,很多学生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是老师讲得很到位,自己也明明很努力在听课,甚至作了笔、录了音等,但是依然听不好课,学不好知识。
笔者自己在当年当学生的时候也有同样的困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究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
第一、学生听不懂,可能是老师的备课没有足够的针对性,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没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首先是老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没有真正做到彻底掌握这个知识点。自然老师也仅仅认识了知识的一个面或者几个面而已,远远达不到360度无死角的认知。自然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就只能呈现出小于他自己所认知的知识面,那么学生自然就会感到迷茫的,或者跟老师一样自认为自己懂的,实际仅仅是窥视了冰山一角,那么在解题时候,自然就会无法做到真正解决问题了。
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谓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育现象了。
其次,就是老师自己搞懂了,但是却没有认真考虑怎么讲解才能让比自己水平层次低很多的学生听得懂。
深究起来,可以这么来理解或者解释这种现象:事物的本质其实看起来并不难理解和认知,但是本质所呈现表现出来的本质却让人迷茫不已,所以,知识关键点和难点不在于静态,而是在发展变化中的恰当地灵活地运用,甚至是组合的、跨界的、变动升级中的运用……
因此,一个老师就算是他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给学生讲清楚了,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在哪种情况下,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甚至是在何种特殊情况下如何去运用知识,或者是与其它知识如何有机结合共同去解决一个新问题。
- 例如: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风格这个知识点,单纯讲解无非就是:诗词的语言风格有哪几种,把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语言风格解释完,然后再举出代表的诗词作品加以说明,知识基本上算是讲完了,最后再以试题形式进行实操试炼,大约需要花费一到二个课时就算是完了。但是我们学生真的会吗?真的认识到什么是诗词的语言风格吗?真的能在具体不同的诗词中对其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判定吗?这里不仅是老师自己,更是学生都会打上问号吧。
解决之道探究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下水磨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揣摩、了解、认知知识,不仅仅是本质的认知把握,更要在知识的呈现变式上去思考,去选择有代表性的变式来给学生作演绎范例,更要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在与其它知识结合中的运用引导。续接上面的诗词语言风格教学案例,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认知理解并掌握其风格,只有在实际的不同的诗词中去不断地琢磨,去区分,去领会,才能慢慢深入理解并最终具备判定和欣赏语言风格的能力。
再次,老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内容与形式如果结合得好,那就是相得益彰,如果搭配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师根据什么内容,什么知识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讲解、导引就成了影响学生是否听懂、能否会做的关键影响因素。
- 例如:一个语文老师在给小学生讲“波澜壮阔”这个词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没法理解怎么个壮阔法,以至于老用错。当有天这个学生去旅游到了海边,才真正弄明白了什么是波澜壮阔。这就说明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老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情况水平,甚至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见识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分层教学的理由之一。
第二、学生能听懂,但不会做,或者是不太会做,是老师没有考虑到从听懂到会做的飞跃需要做好相应的衔接铺垫工作。
听懂不等于就会做,现在会做不等于以后都会,这是一个从点到面,从量到质的变化发展过程,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认知问题,而是老师和学生把知识简化了,导致知识的认知失去了原本的面目。知识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身,每个事物本身原本就自成体系,既然是体系自然就会有多面,就会存在显性与隐形,就会存在表与里,自然也会与其它事物存在着不少的联系,而我们往往却喜欢以单一的、静止的、浅表的眼光去审视事物,怎么可能深入而全面地认知把握它的全貌呢?基于世界客观知识本源,基于知识的多面性,复杂性,所以老师在讲解也好,在引导学生认知也好,还是在引导学生运用也好,都应该遵从本源的本质规律,不要以偏概全、盲人摸象。
只有老师意识到知识原本是全面而自成体系的,才能设法去给学生铺垫衔接,当老师意识到学生可能仅仅是窥探到了知识的某一个面,而非知识的全貌,那么老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要么减低衔接的维度,让学生跳起来可以触摸到这是其一;要么就给孩子铺垫,使其可以够着现有的知识学习,如此学生的学习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其二:听懂理解仅仅是知识掌握的初级阶段,远没有到知识的关键,更不是结束。
听懂仅仅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粗浅的单一的理解,远谈不上对知识多维度,动态的理解把握,还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迁移。只有学生认识到知识与问题解决契合点,知识在问题中的位置与作用的基础物理化的作用,才算是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初步的运用。其次是知识的高阶运用,高阶的运用是很难从问题自身就能看出知识的契合点的,因为单纯的、静态的知识是无法真正解决一个复杂而动态的问题的,所以,这里的知识运用要与其它的知识融合起来,要与其它的知识发生某种程度的化学反应,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真正掌握一个知识,原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窥探知识的全貌及它的变式,还需要持续的足量的练习才能最终习得知识运用的基本技能,而要达到高阶的运用,则是知识的化学质变的问题了,又称之为创新之举。需要对知识的本质及其表象变式进行穷尽式的研究,然后发现其不足,进而否定它,最后再超越知识本身,才能达到真正的升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