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拼性能还不够,现在又盯上了音箱
曾几何时,大家挑选智能手机的时候都喜欢“没事跑个分”——在那个产品缺乏创新,造型和系统都严重同质化的年代,更高的性能就意味着在糟糕的系统优化水平下也能获得一定的操作流畅度,亦或是在某些特定游戏里能够多开点特效,少掉些帧。
不过,随着少数几款主控的“火热”市场表现,再加上谷歌方面在系统优化上的持续努力,现在的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主控规格大抵上已经不会再那么挑剔。高能效的主控、优秀的拍摄效果、有HiFi设计、有足够高的颜值——综合体验已经取代单纯的“跑分”成为了消费者理性的选机标准。
当然,这对于厂商而言其实是不利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想脱颖而出,光靠“核战”已然不够,相关的研发、采购、设计成本都只有大幅上涨,才能应付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口味”。
当然——对于上游厂商而言也是如此:过去只要整个“八核、十核”就能保证自家主控销量不愁,现在就不行了:消费者对手机“核战”已经厌烦,那积压的这些主控、陈旧的架构设计该由谁来“接盘”呢?
答案可能出乎大家意料:音箱
别紧张,这可不是说,HiFi厂商要在音效上玩出花,拿高性能芯片去实现HiFi效果什么的,而是指的诸如亚马逊Echo、微软Cortana(小娜)、科大讯飞这一类具备联网语音助手功能的智能音箱。
虽然智能音箱并不需要玩游戏、而且一般来说智能音箱的语义识别都是放在云端服务器处理的,但也需要本地先对音箱自带的一大堆Mic所收集到的声音进行预处理。这里面就涉及到多声道录音、声波定位、自动降噪、区分环境噪音和人声等等……计算量其实远比你想象的更大。
以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具代表性的智能音箱,亚马逊Echo为例,亚马逊最近针对第三方厂商开放了Echo语音识别硬件的制造权限,其提供的开发样机具备7个方向上的阵列Mic——也就是说对应的主控CPU要能支持至少7声道的同步录音、合成、实时处理,这已经是远远超出一般PC声卡的处理能力了。
正因为如此,不少在手机领域日子不太好过的SoC厂商,都看重智能音箱的商机:多次冲击手机市场无果的瑞芯微拿出了低端的RK3036和中端的RK3229两款主控,号称“支持全球主流中英文语音平台”;财大气粗的紫光展锐做出了全球体积最小的主流智能语音SoC RDA5981/5956,已经和百度建立了合作关系;就连如今正处在多事之秋的联发科,也把智能语音设备看作重要的业务突破点,在刚刚闭幕的CITE(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大加宣传。
不过……和手机目前的“刚需”地位不同,智能语音音箱(至少在中国)还只是极客们的玩物。而且因为缺少和国际接轨的通用协议,中国的智能家居体系目前仍处在每个厂商“割地称王”的阶段,消费者如果不是买的全套同一个品牌的家电,就无法实现联动控制。如此一来,良好的使用体验根本无从谈起。而原本设想中的,模仿海外品牌的成功经历,由智能音箱或是路由器充当“家庭智能中枢”的商业前景,现在看来似乎有些模糊了……
手机的“核战”得益于消费者务实精神的觉醒而逐渐烟消云散,但智能音箱上的“主控大战”则很有可能尚未开打就偃旗息鼓——如今踌躇满志的各方,将来会不会成为消费IT史的“先烈”?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