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自己造圆珠笔球座了,但这并不是制造业的突破
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一些产品没有必要坚持自己生产。
昨天,跟据山西广播电视台报道,由太原钢铁集团负责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正式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完成了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这意味着中国终于能自己造出圆珠笔球座了。
中国用的笔尖都靠进口,董明珠也没造成功
中国每年生产 380 亿支笔,但由于国内缺乏高端制造设备,需要用每吨 12 万的价格进口 1000 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主要来自瑞士),付出外汇 1500 万美元。从笔尖钢材的利润来看,确实比普通钢材要高,但每支笔尖就那么大一点,对钢材的需求规模有限,以至于长期没有厂商去研发,或者说没有既愿意、又有实力去研发笔尖钢材的厂商。
之前一直抱有“中国制造”情结的格力董明珠在 2015 年 11 月的央视《对话》节目中向亚洲制笔王、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许下过承诺:“一年之后,这种(圆珠笔制造)设备我负责交给你。”这是她自与雷军“10亿赌约”之后,第二个赌约。但在去年 12 月 26 日,董明珠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表示失败:“没有做成不是因为我做不成,是因为他们的材料我没有。”
太原钢铁是怎么造笔尖的?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碳化钨球珠我国除了满足国内生产需要以外,还大量出口到海外;但直径仅 2.3 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因为球座体虽然很小,但需要的技术却非常复杂,既要和滚珠完全贴合,又要书写流畅,还不能漏墨。
圆珠笔结构图
因此,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承受各种书写角度带来的摩擦损耗。在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上,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需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微米的数量级,对钢材的要求非常严苛。
太原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太钢)研发笔尖钢材并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练,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才能摸索出一套全新的炼钢工艺。
在这种新的工艺中,不仅需要添加各种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适合笔尖钢的性能,既要方便切割又要加工时不能开裂;同时,还需要将钢材中的微量元素调配均匀,由于钢材的硬度,加入其中的微量元素不能很好地融入,只是聚集成堆。
在 2014 年太钢研发笔尖钢材成功后,合作的企业贝发笔业也在对太钢生产的笔尖钢进行测试,目前已经测试上千次。太钢表示他们的笔尖与国外同等,这体现在在测试机器时,随机选出的笔尖要在不同的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太钢生产的笔尖能在书写过程里效果一致,没有由深到浅,这说明它出水的均匀度、笔尖的耐磨性,基本上没发生变化。
中国制造的圆珠笔尖,对市场有好处吗?
以前中国之所以没有厂商在做笔头钢,并非因为技术局限,而是市场的选择。前面也提到了,笔尖研发成本高、经济效益小,而且即便制造出来,也需要与从海外进口的产品竞争价格。太钢的此番研发,也并不是独立完成的,他拿到了来自政府的大笔拨款。
2011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拨款 6000 万元,目标是三年内通过技术攻关,给数百亿支中国制笔安上“中国珠芯”。太钢集团与贝发集团合作,参与笔头线材及其装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目前太钢的笔尖还未投入市场,在成本、质量上是否有优势还得看市场回应,毕竟一个产品自研发到制造直至形成稳定的收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圆珠笔的市场需求现状,如此大的资金研发投入除了证明“我们能造”的自我满足以外,带来的利润回报非常有限。而且由于笔尖钢材的特殊性,研发结果难以用于其他行业上。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承认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而对于这一点最为著名的解释莫过于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交换市场里,政府联合厂商花费巨资研发圆珠笔尖这样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民用消费级商品,真的有必要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