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厢“爆仓”、那厢扩张:“四通一达”转型路茫茫
春节过去已经好长时间了,但是其影响力似乎还未消退——这当然不是指的节日气氛,而是因为春节返乡所导致的快递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甚至出现“北京圆通花园桥网点倒闭”,导致快件大量积压的传言。
与此同时,快递员节后辞职、转行送外卖等各种报道不时见诸网络,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快递如此“脆弱”,仅仅一个长假便能对其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收发件的体验?
“加盟”之殇:急速扩张所留下的隐患
要解释这一点,首先就要弄明白我们熟知的那些快递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模式:以此次被报道的圆通为例,加上申通、中通、汇通、韵达,这“四通一达”的老板都是浙江人,而且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桐庐。
这种依靠地域文化相互“帮扶”起家的民营快递,在全国扩张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私人加盟模式……
依靠吸纳地方加盟,“四通一达”在短期内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快递网点,但是加盟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集团享受着高速成长的高收益,但加盟商还停留在低配送费、低工资的时代——
快递员实际上是受雇于加盟公司或营业点的“工头”,在薪资和“五险”待遇上得不到保障,对于快递公司的文化和纪律更无认同感。
结果,快递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流动性大,而且因为这种流动性所带来的信任缺失,快递员工作态度随意,不求上进,损毁货物,甚至于铤而走险,盗窃快件……
本次圆通“网点倒闭”,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快递员节后不愿复工,承包点派送时效不合格,收入减少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总部的投诉罚款,最终自然是难以为继、被迫停业。
当然,对于加盟式的快递企业而言,只要另外有人愿意在附近“接盘”加盟,那么对于派件其实也不会耽误太多时日。但是,这样子“割韭菜”的行为。显然不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自营:从不被看好到行业希望的转变
既然说到快递业的健康发展,那么自然就不能不提到顺丰和京东——
这两者都是自营物流,一个最近被披露正准备开建亚洲第一个专业的货运机场,而另一个也是把“自营”物流做成了品牌,不仅推出了“211”速达服务,还有如付费指定送货时间的“京准达”这样的增值业务,甚至还谋划着使用无人机、无人车去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要将快递员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中解放出来……
当然,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发展现状背后,必然是区别更大的“功底”——譬如说,京东自营物流的快递员乃是京东自有员工,享受由京东提供的员工宿舍、五险一金等待遇。
而顺丰为了改善员工工作效率,还专门给员工配发了定制的工作手机——如今“顺丰手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外形也愈加时尚精致。
有了这些对员工的善待,自营快递的管理显然更加深得人心:而一个构成稳定、有纪律的快递团队,最终才能实现更为精准的送达、更好的快件保护以及更好的服务态度,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口碑。
同时,可控的品质也使得此类自营物流能够更容易地开展关联或者个性化业务,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京东的快递口碑从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自身电商平台的销售,而顺丰自己的电商平台也做得风生水起,同样是坚持自营物流的亚马逊,甚至可以推出免跨境运费的会员服务,这就是自营快递的两大好处:组织有序、成本可控。
IPO之后,“四通一达”有救么?
当然,面对快递业现在的种种乱象,“四通一达”们心里也清楚不作出改变不行。而要想摆脱目前这种单纯靠低快递费打“价格战”、“走量”的局面,就得有自身个性化的服务或者大幅拓展业务范围。
所以,我们今年看到几大民营快递先后IPO也就不足为奇。
只是——在“加盟”的商业模式不改变,利益分成依然存在隔阂的前提下——拿到钱的“四通一达”们,是否真能将其用于改善快递员的待遇,提高终端服务质量,就未可知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