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老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具有独特的效能.
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前例教学“统计”有关内容的那位教师就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必要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所以说,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为合作学习准备教学素材。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合作学习寻找教学素材。
(二)明确学习任务,为合作学习布置学习任务。
怎样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学习任务,做好合作准备。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责任分工合作,为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分工合作进行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注重小组交流,为合作学习做好总结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小组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的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然后派出代表回答和补充。老师可抓住时机,对小组的交流及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回答好的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最后教师可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
一、科学合理的编排学习小组
一个好的分组方法应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自信,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获得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学习小组建立后,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检查员、汇报员等,甚至还可设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其次,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恰当选择合作时机
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重点和难点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在简单回顾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通过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学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我再放一遍录像让学生再统计数据,结果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此时我就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你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一下子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当各小组明确分工后,我又开始放录像,各小组成员有的数小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公共汽车……。录像一放完,同学们也就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选择合作时机,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