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告诉我们,移动支付最怕这种二维码

今日,中国银联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首先要强调,这次银联的调查统计中,被访者主要集中在20岁至40岁,也就是移动支付的主要人群。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达到了5.7亿,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如果从移动支付消费金额的占比来看,这种支付渠道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支付工具。

即便移动支付已经如此普遍,但在安全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高风险的移动支付行为,比如说更换新手机不解绑银行卡,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1%)、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App不解绑银行卡(20%)、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20%)等等。下面来看看,这些“坑”你有没有一个个的踩过?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只是“高风险”的话,接下来中国银联还统计了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会遇到的5中诈骗形式,其中包括典型的QQ微信等社交账号诈骗、遭遇钓鱼链接骗取银行卡信息、伪基站短信诈骗、以办理信用卡套现等借口骗取验证码、扫描不明二维码后资金被盗。

但是要说到最为危险的主要风险,那是“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据统计其发生实际损失的比例高达95%——几乎是只要中招必然钱包缩水。

实际上我们之前就有文章探讨分析,二维码在安全性上确实存在问题。

二维码的前世乃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条形码”,而条形码的工作原理,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从而表达一组信息。当扫描器扫描条形码时,扫描器将反射的光线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连接计算机终端,我们就能读出条形码中包含的信息。相比条形码而言,二维码是比条形码更高级的识别技术,它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

严格来说,二维码从最开始压根就不是一种金融产物,因此在金融安全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它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实用、便捷,以及低成本。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二维码依然只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工具,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违法信息的“新渠道”。有的用户在扫描二维码后,会自动刷出一条链接,提示下载软件,而这些软件中或许就藏有病毒,比如吸费木马、诈骗软件等等。有时甚至不需要下载安装软件,只通过链接就能套取个人身份信息。

虽然二维码天生带有一定的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现在最为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毕竟同样是移动支付,二维码可比老前辈POS机使用门槛要低多了,只需要一张纸和一个能拍照的智能手机就能用了,连校门口卖红薯的老大爷、早餐摊位上卖包子的大娘都用上了二维码——但你要让老大爷拿个POS机,有可能吗?

实际上这些年轻的移动支付用户群体中,从事IT行业的人数不少,他们难道不清楚二维码的潜在缺陷吗?但是在日常零碎支付面前,用户更为关注的还是便捷。这就像马云昨天在2019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一不小心道出的真相那样,手机支付刚出来的时候,之所以是年轻人立刻就接受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主要还是因为年轻人没钱,不在乎那一毛两毛。

不过随着移动支付在年轻群体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安全性也越发重要。根据中国银联的调查显示,2018年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中遭遇的诈骗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人均损失有所扩大,从2017年的1600元左右增加到1800元左右。找这个发展趋势,移动支付们今后还是很有必要好好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改进,推出更为安全的新型支付体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当旗舰手机的包装变得乏味,这反而是件好事?

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在包装上的变化,你发现了吗。

小米非洲淘金,即将拉开与传音的王座争夺战

即将进军非洲市场的小米,与传音之间必有一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