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的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
所谓守,就是守持于内,运,就是运使于外的意思.因而,“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就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既论述阴阳的概念,又区分阴阳的属性.一般来说,阴是内部保存,阳是外部使用;阴是一种静止、稳定的势力,阳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力量.基于这种理解,美国一学者把阴阳学说运用于解释自然界诸系统的内部关系上,如解释原子核里的中子与质子的关系,人体细胞核里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关系等等.其中,具有使该系统稳定或内部保存的性质是中子、脱氧核糖核酸、右大脑半球等,与之相反的,则都具有运动变化或外部使用的性质.
既论述阴阳学说的部分内容,又说明阴阳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虽然阴阳的性质和作用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对立.但两者间,又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分离的.因为阴为阳,守持于内,是阳的物质基础,阳阴运使于外,是阴的功能表现,两者的关系,就如物质和运动、结构和机能的关系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这篇通章都在讲人体法阴阳,天人相应,这里的“阴”“阳”与人体的什么相对应,这就成了问题的核心,先从文字本意来看。
这句话历代医家、医经家都有注疏,综合来看,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阴主内,阳主外,阳守护与外,阴才能在内更好的发挥效应,阴在内镇守,阳才能在外更好的发挥作用,也就是其功能。”可见,这两句话是互文手法,说明阴阳各司其职才能使人体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再进一步看,这句话构建出一个阴内阳外、和谐有序的结构模型,人体到底有哪些地方符合这个模型呢?
想想人体结构,与之很像,脏腑藏于内,皮肉筋骨束与外,皮肉筋骨保护着脏腑器官,是他们能正常的运转,脏腑正常的运转,皮肉筋骨才能得到濡养,从而发挥机能。可以说这里的应象是脏腑为阴,肢节为阳。
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说,看得见的结构属阴,所具有的功能属阳,只有结构正常了,功能才能发挥,才能维持稳态,反之,功能出现异常,如过度使用或者萎废不用,也必然会使结构受到影响。可见,这里的应象是结构与功能。
人体符合这个模型的不止这两方面,水平所限,我只找到这两点,当然是非常客观显而易见的,不是不知道中医体系中的阴阳是非可寻,可见的,我们中医人可以理解,甚至可以灵活运用,潜方组药,但在一些人的眼中却神乎其神,认为无据可依。所以有时换一个角度说问题会更加易于理解,让人接受。
阴阳和谐有序,与模型相似,就是生理状态,“稳态”。一旦与模型相离或相悖,那么人体就要出问题,即病理状态。只要抓住了这个象,看清楚现在的应象模型,把它转归成原来的有序模型,这就是我们医生要做的。也叫“知常达变”。知道了人体的常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内经》中为什么一直在讲天人关系,阴阳应象,五行有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