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这几年来无论是算法、硬件配置,还是功能丰富程度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更大的CMOS尺寸、更高的像素、更强的AI修正效果、更多的变焦倍率、更多花样的拍照模式……作为手机厂商良性竞争的结果,如今的智能手机也早已真正在众多场景下彻底取代了中低端卡片相机,甚至已经能够胜任一些相对专业的创作任务。
但是只要大家平时有心观察互联网上的各种“手机创作”视频,或是留心自己身边那些VLOG创作者,或许就会发现,当他们用手机进行创作、特别是用手机拍摄视频时,往往必须还要再搭配一些额外的“辅助工具”。
没错,这就是手机云台。它的作用是通过内置的传感器(陀螺仪)与多个大出力电机摇臂,在手机发生抖动的一瞬间进行强力“纠偏”。说白了,就是外置的防抖器件。
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现在的旗舰手机不是多半都配备了光学防抖功能吗,为什么还要再外接云台或三脚架,毕竟外接既占空间又需要额外购买的设备呢?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非常致命。因为当我们纵观从去年至今的各大品牌旗舰机型时,会发现不少型号都会在发布会上强调,与xx品牌云台的联动功能、为三脚架专门设计的拍摄模式等等。难道手机的拍照功能不应该是为“随手一拍”而生吗?难道手机的防抖设计,不应该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不依靠任何外部辅助设备,直接拿在手里就能使用的吗?
  • 外接稳定器的兴起,暴露了手机防抖技术的短板

为什么明明都配备了光学防抖的摄像头,却还要专门针对需要额外购买的云台做适配呢?
一方面来说,大家都知道如今用户对于防抖能力的需求是水涨船高。比如说以往大家用手机摄像,可能也就是记录下个人生活、给自己或者家人留个纪念。但是随着VLOG的兴起、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手机拍视频”的用途已经逐渐从单纯记录,向着内容创作的方向发生转变。从日常的走街串巷,到野外的自然探险,再到激动人心的极限运动,消费者开始用手机拍摄下越来越多样化的内容,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智能手机里的那套影像系统来说,它们日常所需应对的“抖动”也变得比过去复杂了不知多少倍。
然而,面对使用场景的多样化,以及抖动程度的剧烈化,对于大多数智能手机产品来说,它们的摄像头所采用的“光学防抖”设计却存在着三大难以忽视的短板。
首先,传统手机的光学防抖靠的是镜片在摄像头模组框体内一个垂直平面上的两轴(x、y)运动,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只能对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轻微位移有效,一旦面对诸如滚转或俯仰角度上的抖动,就完全无能为力。
其次,因为镜头部分的运动范围被限制在摄像头模组内,这意味着其“可动性”实际上是非常轻微的,体现到防抖效果上,就是大多只能对正负1度的抖动进行较为有效的修正。一旦手机抖得剧烈一点点,目前的光学防抖就只能举手投降了。
镜片位移式防抖必然导致光轴偏移
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任何一个相机体系来说,要想获得最好的(或者说正常的)成像效果,光学镜组的中轴线照说都必须要与传感器(CMOS)的中心点重合,这样才能保证外界的光线经过镜组折射后,正好覆盖传感器的100%面积。但是手机上的传统光学防抖设计,本身靠的就是光学镜片的位移来抵消外部抖动——这也也就意味着,只要发生抖动,“防抖”设计就必然使得镜片和CMOS不在一条轴线上了。说得直白点,就是镜组为了防抖必然会“跑偏”。可入射光线一跑偏,就不能保证100%覆盖到传感器上了,直接表现在最终的成像上,就是暗角、边缘模糊、画面中心以外的区域清晰度急剧下降等一系列的画质损失。
简单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开始重视起手机的防抖拍摄能力时,实际上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改进的手机光学防抖设计,显然就早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 把云台做进手机里,vivo在今天发大招了

从智能手机本身的产品理念而言,“明明内置了防抖设计,却因为性能不济使得用户不得不额外使用外置云台”这件事,明显非常不合理。而不去思考如何改进手机的防抖设计本身,却直接在手机里为防抖云台提供原生支持的行为,则多少有点推脱责任的意味,更造成了智能手机使用成本的上涨和便利度的明显滑坡。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这样得过且过。在今年初通过APEX 2020概念机进行了预告之后,vivo方面在今天也正式公布了他们即将在X50系列上采用的“微云台防抖”设计。正如它的名称所示,这一次vivo的解决办法,就是直接在手机的摄像头组件里“塞”进了一个防抖云台。
正如大家所见,vivo的这套“微云台”结构,本质上是由从外部包裹住摄像头模组(镜头+CMOS)的双滚珠悬架和磁动框架构成的。如此一来,与传统依靠模组内镜片移动来实现的光学防抖设计相比,“微云台”首要的好处就是在整个防抖作动期间,镜片与CMOS之间始终都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从根本上杜绝了光学防抖会导致的画质下降问题。
微云台的防抖关键:滚珠悬架
与此同时,相比于传统智能手机光学防抖镜片仅能在x轴与y轴上垂直运动,以及不具备倾斜防抖能力的短板,vivo的微云台悬架通过滚珠结构与摄像头模块的外壳部分接合,摄像头模块可以在悬架内部进行双轴倾斜转动,使得其可动范围大大提升。如此一来,整个防抖结构的作用角度达到了普通光学防抖的3.2倍,同时具备了普通光学防抖不可能实现的倾斜角修正效果,从vivo官方的演示视频来看,采用“微云台”防抖设计的机型,不需要外接云台也能够应对激烈的运动中拍摄需求了。
当然,对于智能手机而言,防抖结构的变革、防抖效果的大幅提升,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只体现在视频创作中。对于日常的普通拍照场景来说,由于“微云台”能够实现更强的防抖效果,也就意味着手持拍照中更少的虚影、更长的安全快门时间、更多的多帧合成张数,进而对几乎所有场景下随手手持拍摄的成像效果,都会有明显的加成。
  • 大家都懂影像为王,但原创技术显然更值得尊重

相信关注近段时间智能手机新品的朋友都知道,在经历了2019年的像素与摄像头数量大战之后,2020年的影像旗舰新品也终于在相机设计思路上变得稍微多样化了。在CMOS的选择上不再片面追求超高像素,而是有了诸如注重对焦、注重视频表现、注重暗光变焦能力等更多的细分设计,并且在用户体验上也更加实用化。
但是毕竟对于当前的智能手机产业链来说,就算是再怎么“独家定制”的CMOS,事实上也都是在索尼或三星的产品与技术库存里挑挑拣拣而已。真要说有多少自己的技术含量在里面,恐怕并没有那么多。
正因如此,当vivo在他们的新机里选择以原创设计,来颠覆多年来的智能手机光学防抖结构,选择用2-3倍于常规方案的成本来实现“让手机防抖更好”的这个目标时。尽管它可能并不意味着能直接把手机变成望远镜或夜视仪,但这种敢于突破常规的研发思路,却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这几年vivo在手机HiFi、屏下指纹、升降式前摄领域的一次次原创设计,和对行业趋势的引领。
或许大家都很明白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需要靠更高的投入来换取产品竞争力。但依赖于产业链成熟技术的“先发”,与靠自研所得来的“原创”,显然无论是在含金量,还是对于行业的影响上均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手机拍照的高像素,或最终靠对焦分出三六九等

随着手机上主摄CMOS像素的不断增高,对焦俨然成为了制约体验的一大问题。

iQOO Z1评测:双重意义上的逆袭

iQOO Z1无疑是当今5G高端手机市场中,一款竞争力相当强悍的机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