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犯了什么错,李白杜甫王昌龄排着队要揍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 ◆
来源 | 王昌龄
文 | 我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提说起楼兰,总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曾是西域古国名,曾向汉朝称臣,又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盛极一时,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存在了600余年的古老国家突然消失了,有人说是亡于战乱频发,有人说是亡于生态恶劣,总之,楼兰的灭亡是神秘的。
对现代人来说,楼兰响当当的大名,多半要归功于唐诗,因为对于唐朝诗人来说,攻破楼兰好像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李白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说“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岑参说“浑驱大腕马,系取楼兰王”,当然少不了那句最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禁想问: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们非要揍它?
就从王昌龄的《从军行》说起吧: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此为其四,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末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成了千古名句。
这首诗很好理解,起头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雪山一片黯淡无光,是单纯写景,天气不好吗?不是的,是写战火遮天,日月无光;接着一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孤城和守卫边疆的战士,心中那一份孤独与悲壮,又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仅孤独悲壮,条件还十分艰苦,但将士们守卫边疆,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是不会被磨灭的,否则又怎会“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诗中可以看出,交战之地是在青海湖附近,和楼兰古国都不在一个方向,所指的也不一定是某次具体的战争,只是为了颂扬边境战士的英雄气概,那为什么王昌龄要把楼兰拉进来,后来的许多诗人还不断地“破”、“斩”、“取”楼兰呢?
汉朝时,楼兰王称臣,但他心里并不安分,经常跟汉朝的另一个强大敌人匈奴搞些PY交易,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跟匈奴一起进犯汉朝,楼兰王都被活捉了好几个,捉了又放,放了又捉,孟获都只七擒七纵,楼兰不知道反复无常了多少次。
你看,汉朝时的楼兰,是不是就像汉朝时青海湖边界上的敌人一样,不断地跟唐朝打、不断地骚扰唐朝,一批又一批爱国将士为国捐躯,一位又一位爱国诗人来到这里,留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千古名句,楼兰若不灭,中原将永无宁日,因此,唐朝的诗人就用“楼兰”来泛指敌人,青海湖的敌人若不彻底驱逐,国家又怎会安定,百姓又如何安宁?
———— / END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