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降妖除魔一个套路,为什么百看不厌?这几点不可不知

李卓吾批评版《西游记》的开篇词,用一句话就说尽了《西游记》的特性: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就是说创作神魔小说时,故事情节一定要奇幻诡丽,脑洞一定要打开,不要受到现实的束缚,同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要进行夸张、变型,以极幻的笔法,写出极真的感受。说透了,就是用奇幻的手法来反映真实生活。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到底有着怎样奇幻的故事和夸张的人物呢?我们从作者的经历说起。

01

吴承恩与孙悟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年少时的吴承恩,就表现出了对奇闻异事的喜爱,什么鬼怪故事啦、野言稗史啦,他都听得津津有味,并烂熟于心。这就为他晚年创作《西游记》做好了充分的文学准备。

虽然喜欢听故事,但并没有影响他学文化知识,吴承恩称得上是一个满腹才学的人。只可惜每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岁贡,六十岁入京师候选,这把年纪才摸到了仕途的脚底板,基本上这一生也没什么希望当大官了。

好不容易当上个管理粮马的小官,还因得罪权贵被罢免。

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弘治到万历这五朝,堪称明朝朝堂最腐败的时期,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一切,对社会现状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于是他把矛头直指官僚集团,但“欲起平之恨无力”,只好把所有的愤怒聚集于笔端,把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幻想中,具有狂傲性格,带点离经叛道的孙悟空,就这样诞生了。

可以说,孙悟空是吴承恩人格的理想化,是他倾尽一切创造出来的超级英雄,成了整部《西游记》最核心的灵魂。

02

独特的人物塑造

我们在读《西游记》时,很难对某一个人物进行准确的定义,比如孙悟空,他到底是妖神,还是人类,或者干脆就是个动物(猴子)?

这就是吴承恩的高明之处,他笔下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妖神、人、动物三者的结合体,把真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当做某个人物的主要个性,然后又在他们身上融入了其他(妖神、动物)元素,让人物充满了象征性。

孙悟空有其妖神的一面,他是天育灵石生出的产物,皈依之前是妖,皈依之后是神;但灵石里面蹦出的却是一只猴儿,孙悟空身上也确实有猴子的特性,比如顽皮、机灵、多变;但本质上,我们是把孙悟空当做人看待的,他有作为人的所有特质。

你看,作者在塑造孙悟空时,他是把社会中某一类人的特质作为主导性格,同时又把妖神、动物的一切属性都融入了孙悟空身上,最后再赋予孙悟空超神的力量,这样才有了忠于唐僧又充满野性、敢于战胜邪恶又不拘礼法、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这种人物塑造的方式非常独特,而且可以带入《西游记》中几乎每一个人物身上,拿猪八戒来说,首先他天蓬元帅下凡,错投猪胎,又有高深的法力和手段,这是他妖神的一面;他好吃懒做贪睡,这非常符合猪的特性,这是猪八戒动物的一面;他好色狡猾、爱挑拨、总是三心二意逃避责任,人性的弱点在猪八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为人的一面。

03

离奇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方面,《西游记》同样充满了象征性,对大多数人来说,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就是一路降妖除魔、打怪升级的过程,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并不全面。

由于人物塑造上的独特,作者必须要用最奇幻的情节才能拖得起整个故事结构。

《西游记》取材于史实和神话传说,以唐朝玄奘法师取经这一史实为主线,按照正常逻辑,应该从唐僧开始写起,以唐僧为第一主角。但吴承恩却另辟蹊径,从孙悟空写起,并以孙悟空为第一主角。整部书共一百回,前七回都在写孙悟空,直到第九回唐僧才正式出场。

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如果一开始就写唐僧,那之后取经路上解决各种困难的时候,都必须以倒叙或插叙的手法,向读者介绍孙悟空的来历,这样就会让故事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性。

所以作者不惜用七回篇幅,从灵猴出世、求道学艺、大闹天宫,先闹一通,把孙悟空的本是闹出来,到正式加入取经队伍之后,再把各个小故事串联起来,降妖除魔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不让取经故事彻底落入打怪升级的套路,作者又在八十一难中,塑造了许多不一样的人物,并设置种种矛盾,如师徒之间的矛盾(三打白骨精)、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过通天河),这种种矛盾冲突,巧妙地化解了固有的套路,十分引人入胜。

如果再深入一点,你会发现《西游记》表面上讲的是神仙鬼怪,但内涵却是影射人间,神仙们在天庭中,要按时打卡上班,对玉帝毕恭毕敬,不正是对应人间皇宫那一套吗?天庭与西天表面和谐,背地里勾心斗角,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派与派之间的关系。

上至权威、下至市井,都能在小说中找到影子,而吴承恩可能是心中有太多的愤慨,以至于有时候会侵犯书中人物,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含沙射影、时而调侃反讽,实际上这都是吴承恩借书中人物之口,发自己的牢骚。

针对这一点,有人对吴承恩提出了批评,说《西游记》是滑稽之雄。

04

滑稽之雄

这句评语,最早是明朝人陈元之在世德堂本《西游记》序中写的,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搞笑领域的佼佼者。很显然,陈元之并不了解吴承恩,也没有读懂《西游记》。

他哪里知道,吴承恩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让他把现实冷暖、悲欢得失看得太透了,我们常说怒极反笑,吴承恩就是把太过愤怒和失望,因而才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创作小说,所以当我们读《西游记》时,才会隐隐感觉故事中的某个妖神,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这一点不用心读书是体会不到的,因此明朝小说点评家叶昼才会说《西游记》是:“游戏之中,暗传密谛”,这才是《西游记》诙谐外表下的本质。

而且,正是由于《西游记》笔法玩世不恭、诙谐幽默,才使得故事中无论是神佛、还是妖魔,都更加人格化,比如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那一段,一神一妖极尽千般变幻,读来奇趣无穷,最后孙悟空竟然变为一座庙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无处安放的猴尾,竟然变作一根旗杆立在庙后。

这样的描写,匪夷所思,充满幽默感,这样的神与妖,像极了身边调皮的朋友,岂能不被人记住并喜爱?

世界上绝大多数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去表达作者自身的意愿,《西游记》也是如此,怎么可能是纯粹的滑稽作品,陈元之实在不懂吴承恩,不懂《西游记》。

05

小结

我们读《西游记》,切不可停留在取经、降魔的表面,这是一个有组织、成体系的神魔世界,其情节绚烂多变,书中主角充满理想色彩,但同时又以极其幽默委婉的笔法,影射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

总而言之,当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之后,一定会发出《西游记》开篇词一样的感叹:“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