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选注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壬辰,地支之土克天干之水。是年脾胃之为病可知矣】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精气足曰满;气血足曰实】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胃气随血脉输经络;元气随经络输于脾】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器质病(内伤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食饱则力足,脉充,肤润。而尤赖肺气施布,神气权衡。水饮入脾土,成荒漠或湖泽;故饮水应该随阴阳而调度】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人落于后天,则元气开始依赖胃气。虚症当行顺法以养元】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逆结,勾动血气,则形诸病】

《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著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器质病(内伤病)症状:热而虚烦】

今举经中言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者条陈之:

《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阴炼形,阳炼神】

《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少阳胆气,能生太阳之小肠,能化太阳之膀胱。小肠与膀胱皆在小腹,关元之所在。此处温补,可以治泄】

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0)

相关推荐

  • 李东垣《脾胃论》【译文】

    脾胃论1-脾胃虚实传变论 [语译]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器官是禀承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的运行一样,所以主传泻而不主贮藏,这些器官受纳五脏的 ...

  • 病从脾胃生

    ​病从脾胃生 第1章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人以水谷为本 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五者禀受天的阳气而生 运化水谷,传化不已 像天一样,运转不息 所以主泻,而不藏 它们受纳 五脏产生的浊气 即叫&qu ...

  • 黄帝密码|胃气与真藏脉

    <厥阴风木--中医肝象的想象>.丙烯.本然绘 2.胃气与真藏脉 在<内经>理论体系中有个很明显的事情,那就是现代医学目脉搏与心跳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而且人心跳的存在,无论如何都 ...

  • 气在心或肺

    ​气在心,或在肺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气口 何以独为 五脏之主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藏胃 养五脏气 气口太阴 脏腑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 鼻为之不利 诸气 ...

  • 绦雪园古方选注

    绦雪园古方选注

  • 调养脾胃,选归脾丸还是补中益气丸?中医另外还建议我们喝一茶【一点资讯】

    脾胃虚弱可能会导致许多亚健康型疾病,如诱发湿气较重等.所以,一些脾胃不太好的朋友,家中一般常备着一些修复脾胃的中成药,例如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有的朋友可能分不清楚这两种药丸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只是觉 ...

  • 古例中风水与疾病应验案例选注(二)

    原文 一坎宅巽门,居村之东,门外路南有庙,庙路斜冲其门,南房甚高,主房低小,正南有一行群房稍远,群房之南又有一大山案.愚按此宅门路冲庙,吹鬼入室,定主妇女风狂,见神见鬼,南方火气有余,北方水气不足,又 ...

  • 古例中风水与疾病应验案例选注(一)

    原文 王姓,宅向南,酉方有空心大树,当四尺高之处烂穿一眼,内有虫蛀.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春,余(即魏青江)见之,谓主耳病,速宜锯之,主人不信.次年二月,家中酉生少姑,卯生二男,俱先生亭耳,随发毒疮,三月耳 ...

  • 尚济:怎样“内练一口气”(七)形意拳拳经选注----手、脚、步、身法

    形意拳拳经选注----手.脚.步.身法 第四节 手.脚.步.身法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之法迥然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 ...

  • 《古方选注》经方功效极简点评,上篇

    <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得宣本草>是清代著名医家王子接(1844~1911)的代表作.其<古方选注>分上.中.下三卷,精选历代名方,分析中肯,说理透彻,颇实用.这里选 ...

  • 《都天宝照经》选注

    为了解读杨公寻龙秘诀,特取<都天宝照经>前段经文加以点评,以建立"寻龙"的正确概念.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 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   陈名注:重视风 ...

  • 都天宝照经》选注之二

    为了解读杨公寻龙秘诀,特取<都天宝照经>前段经文加以点评,以建立"寻龙"的正确概念.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 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   陈名注:重视风 ...

  • 《饶宗颐绝句选注》序

    <饶宗颐绝句选注>序 作者    劉夢芙,1951年生,安徽嶽西人.現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安徽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