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心得
按:熟悉我的朋友知道除了新闻考古以及时评之外,我还写一些哲学方面的内部,比如甲骨文,周易,风水以及面相。特别是对古文字以及其背后的地缘以及哲思有了了解之后,看中医方面的内容更为畅达。当初老师授学的时候,谈论过几句中医,其也是世家,只不过他学文了,便无缘中医,又云,中医的消亡不会毁于中医医生而是毁于中药。象数易大师尚秉和先生既通易理,也通中医,目前仍有弟子在北京行医。在我看来,中医在寻找自己合法性地位以及在哲学以及科学方面的探索是走在非常前面的,而且千年积淀,虽然中医流派纷呈,但是根基以及脉络都在,这些是很多西方科学都无法比拟的。还有一点,在西医以及哲学语境中,人生是神秘的,不可认识的,而这些在中哲看来,人生以及人是可以认识的。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以前人看《史记》并不是看其中的历史掌故,而是学习其“文气”。在搜资料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气脉具在,作者不知道是谁,分享给大家。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从佛洲回多伦多的飞机,飞机在高空翱翔,我的心又回到跟诊在老师身边的日子里,数周以来,亲眼看到经方出神入化的治病威力,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被老师信手捻来的几味药救回来的笑脸,也看到一桩桩一件件因激素、化疗和手术摧残饱受痛苦而冤枉丢了性命的案例。肃然惊起,原来中医可以做到如此,暗自庆幸有机会来到桃花岛学到正统的中医。说来汗颜,学医从医至今十多年,书是翻了几本,病人也看了不少,其实心知肚明,辨证之法实在不通,临证治病,仅凭浅薄经验,乱枪打鸟是无上法宝,以所知一切有效之法并用,以求有效,一旦得效,则以为得法,雕虫小技视为至宝,现在想来无地自容。入宝岛,岂能空手而归?就把我一些粗浅的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看老师人纪录影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何为正常人,当时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未加重视。到了老师看诊现场才知道正常人定义的重要。西方医学为什么拥有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建立了庞大复杂的医学理论,仍然常常会漏诊、误诊,常常不是过度治疗就是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被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信息所蒙蔽,因果颠倒,反而忘了什么才是正常人,忽略了人的本能反应,既然不知何为正常,又怎么知道何为不正常,自然动手即错。大道至简,老师本从于内经的论述制定了正常人的标准,很简单: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反之(阴平阳秘)。天下的疾病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现代医学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立病名足以万计,能治之病却寥寥无几。反观中医之妙,就在于执简奴繁,关键就是老师所说的读图之法,明白了人的正常之象,异常之处也就了了分明了,犹如高明的修车师傅,只用听就大致知道问题所在。反身再看曾经学过的中医四诊十问,恍然大悟,原来道在其中。中医的最高境界唯“阴阳”二字。所有中医诊断法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分清阴阳。为此,老师搏缆内经仲景之学及后世诸贤之书,总结归纳,以他高深的功力,为后生诸学建立了精确诊病的法门:“上工治病,望而知之”,老师的望诊结合了周易之学,“形神气血,五行定位,色位生克,时色推移”是望法的核心。“十问”是常法,时医皆知,唯经老师临诊细解,方知其中奥妙,妙不可言。切脉之法源自上古,流传久远,由简而繁,使后学难得其神,而今人多喜以脉诊炫耀,华众取宠。老师怜悯,化繁为简,脉法关键是:识“四时平人之脉”,辩过与不及,知浮沉迟数、明中空结代,晓附骨阴实之象。平常中医以此法为末学,弃而不学,间有知者,亦不全面。老师的触诊主要有几部分组成:(1)以手测皮温:皮表寒热变化是体内阴阳变化的重要外征,如额及手背应凉,手掌当热,重按手掌至骨可测骨之寒热等;(2)脊椎骨,背俞,经穴,疾病反应点探察,可迅速定位结实,肿瘤,等疾病;(3)腹诊,集合历代经方复诊之大成,直接指导经方的辨证使用;(4)耳诊:耳穴图是中华瑰宝,融诊治于双耳,诊断之时治疗已经开始了。倪氏眼诊是老师自创的独门绝学,非亲传实难得其精髓,短短几秒钟,竟能从小小眼睛中看出五脏的虚实,确定病之所,邪之性,令人叹为观止,其术合于歧黄之理,与四诊互相印证,可知师查病之细,辨证之准,放眼寰宇无人能出其右。老师临诊反复强调的“阴阳律”是中医诊断的最高境界,只有深刻领会了内经的阴阳四时变化的道理,气血循环的周天法度,才可能真正掌握阴阳辨证的奥妙。如此详细周密的诊断法,看似简单,没有复杂的科学仪器,但已经含盖了人体这个“黑箱”所输出的所有信号,哪怕是最微弱的细节也没有忽略。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真正的中医来讲是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课题。中医治病的智能本来自于自然之道。外观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水与食物;回看人体内,各细胞组织、细菌、病毒和肿瘤一同生活在这个小世界中,其中心脏就是太阳,而肺象如天,脾象如地,肾象如海如湖如河,肝象木。而那些细菌、病毒和肿瘤就如同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小动物。太阳(心)的能量,必须依靠天空(肺)中的水气的下降来传递到大地四方(脾),渗透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海(肾)中的水又蒸发回到天空(肺),循环不已,很明显这系统的能源中心是“心”,而能量循环的主要媒介是水,能量之源是“肠胃”。常态下,阳光灿烂,水道通畅,没有积水积湿,没有阴蔽之所,动物很难生存。明白了这些道理,经方治病的思路就自然天成了:心主神、主火,是人体所有阳气的源头。善用麻桂姜附硫磺等阳药,方能行阳助阳壮阳,临危救逆。阴阳失和,必以桂芍等量,一散一收,阴阳平衡之法。虚阳上浮,龙牡镇;表阳不固,炮附收。脾胃者后天之根,津液之总源,凡攻病之时常须谨护脾胃之津液,参姜枣草是补脾生津的常法。病在表在肌,以麻桂葛根行阳气、废水从毛孔出、病从汗解病在里在脏,以苓泽术夏等,甘淡渗湿利水,停滞的湿和水气从小便排出,病从下解淤血内停,速以水蛭芒虫桃仁白芍茜草等,活血化瘀通脉。病在肠胃与厥阴肝时,常现寒热并结,虚实错杂的复杂形势,治此难症危候,桂附吴萸等温中热药常与芩连石膏等并用以顿挫病势;山药熟地山萸之类合与茯苓丹皮泽泻同施,一补一泻,则五藏满而不实。归纳而言,经方治病时,最重视救护阳气,阳就是动能,是生命力,阳壮起来了,就代表看不见的机体自然功能在恢复,那么依靠人的自然修复力,疾病当然可以痊愈。其次重视治水治瘀,积水停湿之处就近疏导,在表汗之,在里下之,去积化瘀保持水道、血脉和谷道通畅。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通畅了,即使有些小的堵塞停积,短时间的功能异常,是无害于整体的,机体能自然调整,越俎代庖,无病而攻,反而适得其反,挫伤正气。诊所来得最多的病人是癌症,而且往往是那种历经各种治疗,只剩最后一口气的危重病人。细观老师处方用药,谨小慎微,反复推敲,每每先护心气,壮心肾之阳,强脾胃,守而待天时,一旦到了病脏的王时,速发重剂猛攻,时机一过,即刻收兵,如此反复拉锯,步步为营,且战且进,快者月余,慢者数月多获奇效。老师常说,举凡各种肿瘤,不论是骨瘤、脑瘤,还是乳癌,大肠癌,虽然其生长位置不一样,呈现的症状也千差万别,具体辨证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有阳不入阴的表征,即所谓阴实已成。什么是阴实?就是当身体内局部温度过低动能不足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冷水停积聚集起来,局部压力逐渐升高,正常的津液和热能无力灌注和通过,于是阴实越积越重,肿瘤也越来越大。既然知道了肿瘤的成因,治癌的基本法则就很明白了:让病人停吃一切人工制造的高浓度,高营养的食品,包括奶制品等。断绝肿瘤的食物来源。阳药能使机体的天然抗病力恢复,如红日在天,阴云自然四散无影。甘淡渗利,咸以软坚,把积存的营养攻散,冷水排除,降低病灶的压力。久郁必瘀,久积必瘀,久病必瘀,去瘀则生新,新旧交替,生化之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本,也是人抗病力的源泉,胃气不绝,必无性命之忧。老师常常开示我们“处方用药,一定要谨守经方法度,经方者经典之方,历经二千余年的印证,疗效确凿可靠,是最强的药了,只要对证,必能一剂知,二剂已。如果病人吃了经方而无效,绝不是经方的错,一定是你辨证不准,或是药力未到。”临诊实地看老师处方,常常信手捻来几味药,粗看平淡无奇,细观之则经方之神已在其中。难怪老师常说,经方不需要背,但要反复体会,了解每一味药的用意和法度,工夫到了,辨证准了,自然而然开出来的就是经方。治重病危候,药简力专是唯一法门。观师治病,越重越险的病人,药反而越简单,如治一九十高龄老妪莅患脑瘤重症,右眼已瞎,头痛如劈,脉洪数,脉症不符,阴阳欲绝的危候,老师细查发现其仍有大承气汤症,遂予大承气汤加味,一剂中病,三天后患者复诊时笑述:“服你的药好安乐啊!”。又治一位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移转的患者,来诊时,四肢冰冷至肘膝,全身汗出不止,呼吸急促,骨痛难仍,老师急用大剂四逆,再诊时患者已经气色好转,手足冷减,阳气稍复,危候暂退,药已中病。所以,老师常告戒:治重病危症,一定要药简力专,要敢用附子、细辛、硫磺、大黄、甘遂、大蓟等毒药峻剂,急攻存正,此时生死立判,绝不能手软,剂量不到,药力不足,就算处方对了,病还是救不回来。以上是我这些天跟诊在老师左右时对中医思考的点滴体会,很不完善,可能还有错误,期望老师的教诲和开释。看到了真正中医的玄妙之处,活生生的案例看多了,对中医对经方信心自然倍增,使用经方不再会如以前畏之如虎,使用针灸必求立竿见影。老师的手提面命,让我豁然明白了中医该如何下手去学,从此至少医书如山,有路可循。正统的中医针灸和经方是上古大圣贤留下的疗疾去病、拯救苍生的神兵利器,有幸学到,就要发扬它。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老师大智能的帮助下,学好中医,在老师指引下,与其它同学和所有真正的中医一起,复兴中医,让医学正道常住人间。还有一件额外的收获就是偷偷地从师母那里学到了不少烹调美食的心法,这我就藏起来了不与各位分享啦!凭窗而坐,行笔至此,舷外多伦多的万家灯火已经隐约可见,飞机还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一时兴起,赋诗一首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