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成年人,更容易幸存

Mar.

6.2020

最近很关注健康和疾病,也间接性地了解到很多关于人类与疾病对抗的历史,其中多种顽疾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却唯独“感冒”这种小病小痛无根无源。《感冒白皮书》上这样对其评价:“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综合症,有超过100种以上的病毒可能诱发感冒,其攻击每个人的次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那么,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免疫力增强了吗?其实并不是,而是因为上学的儿童更容易在群体里产生“亲密接触”,因此他们每年的感冒次数会达到12次之多。而相比那些每天亲密无间的孩子们,“冷漠”的成人们每年感冒只2—4次而已。虽然这只是一个常识性的规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了身体、心理上的改变,仅仅是对待人际关系这一条就足以看出,人类的成长是趋近于“彼此疏远”的,而这种行为并不会使人类发展受到制约,反之增加了人口的存活率。

那么,人类的“冷漠”到底是进化论的最终结果,还是非自然选择后的自主倾向呢?

如果人类回到荒蛮时代,一家人居住在洞穴之中,每天外出通过打猎来满足对食物的要求,讨厌社交,甚至不和外界的其他人类联络,那么我们的基因里会不会存留这种“冷漠”的基因呢?也许可以,但是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却是聚集式的,我们崇尚热情好客,反对冷漠孤独,人类的密集型生活区一个接一个地诞生,虎狼之势似乎无法阻挡。在这种态势下,如果人们对洞穴时期“冷漠”的记忆还依稀尚存,那么也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接触性行为在人类之间诞生了。

由此可见,我们是在发展中形成的群居习惯,这种密集型社交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并有助于人类发展。但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使线上的人类行动在潜移默化中代替了原来的传统活动,人们“冷漠”的一面又逐渐被激发出来了。不仅如此,时代又降临了一次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这种疫情的防控又必须杜绝人类的密集活动。

因此不得不说,是自然选择的原因使我们不得不彼此“冷漠”。不仅是智能手机这种便捷式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对“冷漠”的推崇,行动上,疫情也克制了我们的社交,使人类再一次走向“冷漠”和“孤独”。这种变迁是历史的演变,也是当代所呈现出的一次巨大“生态选择”。

在”冷漠”的大趋势下,只有减少社交才能提高存活率,人们因此又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洞穴时代”,带着成年人理性的“冷漠”,于自我隔离中冷眼旁观。

也许,成年人的冷漠来自思考,来自成长,但抛开人与人亲密相处的利弊,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孩子间左拥右抱的情谊。他们之间没有结界与隔阂,就是我喜欢你就想拥抱你的感情。可是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对肢体语言的吝啬导致了我们之间的冷漠。因此,尽管存活着,我们还是孤独者,还是一群各自为营的小生命,微不足道且籍籍无名。

雨萌小站

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