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赤峰伪满时期一张老照片的解读

对赤峰伪满时期一张老照片的解读

               -------李世杰

照片1

照片2

2019年搜集到一张伪满时期的老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一处明清式院子的门楼,门楼破旧,屋顶长了不少杂草。照片左侧挂着门牌,上书“在朝阳赤峰卫戍病院”九个字,拍摄时间大约是中午。初看时,搞不清照片拍摄地点到底是朝阳还是赤峰?只知道伪满时期赤峰有个日本人建的“满铁赤峰医院”,有关资料也很容易查得到。但“赤峰卫戍病院”却知之甚少,很难查到相关记载。
照片3
再看照片门楼右侧的墙上贴着两张告示,一张是“华亭照相馆”的类似广告类的告示,另一张隐隐约约写着“盐务署赤峰支署布告”,至于广告和布告的内容已无法看清。在华亭照相馆广告的左边,还有另一个广告或布告的边角,上写“大同二年(大同二年是1933年,笔者注)”的字样。以此可以推断,此照片拍摄地点是赤峰,而不是朝阳,该卫戍病院是设在赤峰的,“在朝阳”意思是“赤峰卫戍病院”的上一级管辖机关设置在朝阳。朝阳和赤峰当时都是关外较大的货物集散地,素有“银朝阳,金赤峰,拉不败的哈达城”一说,两地贸易往来十分频繁,相互联系非常密切。所以,热河沦陷后,日军在占领地随军设置了卫戍病院。但由于时间仓促,卫戍病院只能临时占用平民住宅或商户大院,一但条件具备,再建设正规医院。所以,“赤峰卫戍病院”应该是随军临时设置的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战时日军伤兵。再大胆推测一下拍摄时间,应该是1933--1936年左右。
1、日军卫戍病院的历史
日本陆军配置随军医院是有传统的。早在1888年,日本陆军在颁布的《卫戍条例》中就规定,在陆军师团司令部和步兵联队的“卫戍地”(日语“卫戍地”在这个《卫戍条例》中是指“军队的常住地”,跟中文“卫戍地”的“都城保卫”含义明显不同),可以设置大、小两级“卫戍病院”,负有“卫戍地营区军人的医疗及卫生教育”之责。后来又专门制订了《卫戍病院条例和细则》。最多时卫戍病院的等级有五级之多,而且规定非常详尽,大到医院规模、科类配置、人员资历,直至药品采购、器械配备,小到探视时间、室内鲜花和书报的配送等等均有详细规范。
1905年9月5日,日俄战争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俄罗斯将其所获之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日本以保护“南满铁路”的安全为借口,建立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它的全称是“南满铁道独立守备队”。自那时起,为了战备的需要,日本就在东北各地相继建起了“卫戍病院”。日本的‘满铁’铺到哪里,医院也就建到哪里,据有关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各地相继建立卫戍病院多达14个(哈尔滨、奉天、新京、齐齐哈尔、赤峰、旅顺、拉法、北安镇、洮南、掖河、佳木斯、锦州、承德、海拉尔)。
2、赤峰卫戍病院
照片4:《赤峰市街附近图》中标注的卫戍病院位置
1933年3月2日赤峰沦陷后,日军在赤峰先后设置和建立了“赤峰卫戍病院”和“满铁赤峰医院”。那么,“赤峰卫戍病院”最初到底是建在哪里?有没有史料记载呢?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在《赤峰事情》(1937年二月由日本驻赤领事馆出版)和《赤峰县地方事情》(1937年7月由赤峰县公署总务科出版)两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在《赤峰事情》一书中,有一张《赤峰市街附近图》,图中标注了“卫戍病院”位置在东横街以东,二道街和三道街之间(见照片4)。从地图中看,病院的西侧标注的是“日军部队”;其东面不远是“领事馆官邸”,领事馆官邸隔二道街对过就是“领事馆”;病院隔二道街对面偏西是“支栋楼”,而支栋楼是日军司令部所在地;病院从二道街再往西路北标注的是“宪兵队”,病院正位于日军机构中部附近,所以笔者推测,地图中标注的“卫戍病院”,极有可能与照片1中的“在朝阳赤峰卫戍病院”是同一个医院。
在另一本书《赤峰县地方事情》中记载,“赤峰县医疗卫生机关有:公医诊疗所一个,满铁分医院一个,卫戍病院一个,私营医院三个”。因为该书记述的是1936年以前的事情,可以推断“赤峰卫戍病院”设立于1936年之前或者更早。而“满铁赤峰医院”是1935年末竣工,1936年3月17日开业的,满铁医院投入使用后,应该是正式替代了卫戍病院。
再从照片3中破旧的门楼看,广告上方的雕砖上写着“客店兴隆”四个字,说明“赤峰卫戍病院”是占用市内某客店或商业院落开办的,房屋是原有的青砖小瓦式建筑,具有“临时性”;而“满铁赤峰医院”则是拆除了箭亭子南部的娘娘庙后新建的,建筑材料用的是红砖大瓦,医疗设施齐备,技术力量雄厚,是当时赤峰地区正规的高档医院了。
从1936年开始,《卫戍病院条例》被新的《陆军病院令》替代,在以前“诊疗及教育”的职责基础上,增加了“医学试验”的职能。随后,“卫戍病院”的名称全部改为“××陆军病院”或“××医院”,这些医院一直延续到日本战败和投降。
3、华亭照相馆
赤峰在民国时期就有照相馆了,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19年,赤峰就已经有5家照相馆。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二道街有华昌照相馆和日商开办的石桥写真馆,三道街有日商开办的金田照相馆和松本照相馆等若干家。在赤峰的历史资料中,目前没有查到这个照相馆的任何记载,或许是因为华亭照相馆规模较小、经营时间短、名气也不大的原因吧。那时的照相馆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以黑白为主,几张桌椅,一个布景就可经营,如果设备不好,技术不佳,经营不善,很可能随时停业关闭或转兑,在赤峰摄影史上也就名不见传了。
4、盐务署赤峰支署
照片5:《赤峰市街附近图》中标注的盐务支署
1903年,清廷在赤峰兴隆街北口东侧设置盐务局,专司督销蒙盐,征收盐税,收入甚丰。
据《关于热河之蒙盐》记载,蒙盐主要来自锡林浩特地区大大小小的盐湖,其中东乌珠穆沁旗的达布苏诺尔(也称额吉淖尔)盐湖,是产量最大的盐湖。该湖盛产的大青盐,品质优良,热销于满蒙、热河、华北及东北地区。
光绪末年,由直隶盐运司设口北榷运局管理盐务,实施官运商销制度,遭到盐商的反对后,最终实行官督商销制度。
民国后,丁恩改革中国盐政,在张家口设置口北盐务收税总局和口北蒙盐总局。盐务收税总局专理征收盐税;蒙盐总局专办管理盐商侦缉私盐等事。各地遍设分支局,掌管察哈尔、热河两省盐政。在口北盐务收税总局系统中,赤峰盐务收税支局隶属于乌丹盐务收税分局管辖;在口北蒙盐总局系统中,赤峰蒙盐分局下辖乌丹支局、巴林桥支局、哈尔道口支局、大板支局。
汤玉麟主政热河后,1927年,在承德县设热河省盐务管理局,下设10个分局,其中赤全分局设置在乌丹城,管理赤峰全宁二县盐务,其下管辖赤峰支局、哈尔道口支局、巴林桥分卡。在此期间,征收三重盐税,老百姓苦不堪言。
赤峰沦陷后,赤峰北部划归兴安西省,南部仍为热河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最大程度地掠夺食盐资源和榨取盐税,于1933年四、五月份,接管了旧蒙盐分局,同年6月11日成立了盐务署赤峰支署,一并接管了承德、平泉、凌源、朝阳、开鲁、林西、经棚、围场、乌丹城九个分局,作为支署分局。统一税率,并将热河全省和兴安西省(扎鲁特左翼旗、右翼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翼旗、右翼旗,克什克腾旗,天山,林东,经棚,开鲁,林西等县)的盐务,均划归赤峰支署管辖。
1935年2月,伪满洲国政府对蒙盐实施一手收买政策,废止了前记的各分局,重新在大王庙、经棚、大板上、林西、林东、多伦设置了收买所,蒙盐只准到收买所买卖。
1936年12月24日,伪满洲国公布了《盐专卖法》,并与1937年1月开始实施。规定食盐由政府统一收购、生产、运销、定价,停止征收盐税,把盐税核定在盐价之内。并与1937年1月,将热河专卖署赤峰分署与盐务署赤峰支署合并,成立赤峰专卖局,从事鸦片、蒙盐的收买和石油、火柴、海盐的专卖业务。
照片(3)中“盐务署赤峰支署布告”上,是否有上述内容不好判断,但日本侵略者掠夺资源和压榨民众的罪行确昭然若揭。
综上可以推断,照片拍摄时间大约为1933年(大同二年)至1936年间。
参考资料:
《赤峰事情(1937)》、《赤峰县地方事情》、《中国盐务史》、《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关于热河之蒙盐》、《锡林郭勒盟盐务史》、《抗战全面爆发前日本对中国盐政的破坏与国民政府的对策》等。
2019.4.20首稿 2020.9.29终稿
李世杰   网名捉光凑影,业余时间喜欢阅读赤峰的历史、文史类书籍和搜集赤峰老照片,曾在新浪博客和草原摄影网发布了《赤峰记忆》老照片系列图文104集。
(0)

相关推荐